活着被房贷压垮,死了还要被天价殡葬再“宰”一刀?
曾几何时,殡葬业被视为稳赚不赔的“朝阳产业”,毕竟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经之事。
可如今,这一行业却仿佛遭遇了寒冬。
按说老龄化加剧,死亡人数理应增多,殡葬生意该愈发红火才对,可现实却并非如此。
是真的没人去世了吗?当然不是,那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其实,是年轻人对传统殡葬消费模式说“不”了,一场殡葬业的变革正悄然拉开帷幕。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殡葬成本压人
现在经常听到有人打趣,活着时被房贷压得直不起腰,没成想百年之后,连“身后事”的花费都成了新愁。
这玩笑听着扎心,却道尽了当下年轻人对殡葬成本的无力。
传统殡葬的沉重负担,正悄悄扭转着他们对“身后事”的想象。
就拿一线城市来说,一场所谓的“标准葬礼”,平均要花12.8万元。
拆解开来,寿衣三五千只能算普通款,骨灰盒想挑个稍像样的,八千块只是起步价。
更让人咋舌的是墓地,北京昌平某公墓一平方米的价格飙到12万,比周边商品房还高出一大截。
这还不算完,墓地使用20年后得续缴管理费,不然可能面临“清理”。
于是,“还坟贷”成了一些年轻人心头又一层说不出的压力。
除了价格让人喘不过气,行业里的套路更让人糟心。
天津有网友分享,工作人员劝他,不请八个道士就是对逝者不敬,他没办法,只好买下高价超度套餐。
挑墓地时,又被念叨朝向不好会影响子孙运势,一步步掉进消费陷阱。
这些拿“孝心”“面子”当幌子的营销话术,把葬礼包装成了不得不跟风的“面子工程”。
本就背着房贷、养老、教育三座大山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为这“人生最后一刀”再掏腰包了。
新式告别兴起
90后之间很流行这样一句话:以后在树下刨个坑、种棵树,人生最后一程就算交代了。
这种听着随性又带点洒脱的想法,正悄悄变成一种新的殡葬趋势。
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跳出传统仪式的框框,想找更简单、更温暖也更环保的告别方式。
他们希望“告别”能回到情感本身,不再被形式和负担牵着走。
生态葬就是个明显的变化。杭州的周女士给奶奶选了树葬,总共花了5800元,里面包含一个可降解骨灰盒和一棵桂花树。
现在,每年看桂花绽放、等叶子飘落,成了全家人怀念奶奶的一种安静又自然的方式。
在大连、上海这些沿海城市,海葬也慢慢被接受了。
海葬最大的好处是省钱,很多地方政府还会给补贴。
比如上海对选择海葬的家庭,会补贴交通费、骨灰处理费等,有的家庭甚至不用自己掏一分钱。
2023年,上海海葬的预约量比前一年多了四成,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带着长辈去咨询,早就不算新鲜事了。
这些新型安葬方式,不光省下一大笔钱,还更强调“生命的延续”。
比起冷冰冰的墓碑,它们好像多了一丝温度。
对于那些常年在外地、甚至在国外的年轻人来说,“线上追思”成了突破距离的好办法。
比如正在英国留学的“团子”,就是通过家族群里的在线追思页面,上传照片、点燃虚拟蜡烛,就算隔着时差,也完成了一场对爷爷安静又真诚的纪念。
在她看来,这比硬着头皮飞回国内参加仪式,心意反倒更纯粹。
年轻人的选择变了,市场也跟着调整。
武汉有殡仪馆推出“清明套餐直接降价2000元”,寿衣甚至能七天无理由退换。
还有不少地方的殡仪馆开始实行“菜单式报价”,把葬礼的各项服务列成清单。
每一项都明码标价,没有隐藏费用。
一些原本主打传统葬式的殡仪馆,现在也陆续推出定价万元以内的基础生态葬套餐。
这些新选择,不只是帮年轻人省了钱,更重要的是让“告别”回到了情感本身。
他们用自己的选择,让“好好告别”有了新的定义。
殡葬观在变
殡葬方式的转变,说到底是新旧观念在碰撞。
有人总觉得,办简约葬礼是对传统的不尊重,甚至算不得孝顺。
郑州的王阿姨就是这样,儿子给家里人选了海葬,她心里老不踏实,总怕亲戚背后说三道四。
可现实里,另一种情况也常见:老人在世时没人好好照料,走了之后子女却大操大办,好像这场面能补回生前的亏欠似的。
就像江苏有过这么个例子,一位男子在母亲卧病时几乎不管不问,母亲去世后却借钱办了场大排场,纸扎的别墅、豪车摆了半条街。
这样的场面,说到底不过是做给活人看的,图个“脸上有光”罢了。
越来越多年轻人慢慢想明白了:葬礼的意义,本是寄托哀思,不是摆排场给人看。
他们更愿意把感情和钱花在老人活着的时候,多陪陪、多关心。
在他们看来,生前的陪伴和关心,比死后办再隆重的葬礼都重要。
而这种清醒,也正悄然改变着大部分人告别的方式。
不少人也用自己的选择,传递着这种新的生死观。
作家琼瑶早就选好了花葬,希望把自己的骨灰和花种混在一起,等到来年花开了,就当是换了种方式陪着大家。
而福建的刘彩金老人,更是用自己的身后事传递了温暖。
她生前就跟家人说,自己一辈子没读过多少书,知道村里有些孩子因为家里穷,读书很吃力。
要是自己走了,丧事一定要办得简单,别浪费钱,省下来的钱捐给村里的孩子读书。
家人照着她的意思做,丧事只请了亲近的亲戚,没搞任何排场,省下来1万块钱,捐给了村里的助学奖学基金。
她的善意通过这种方式延续了下去,比任何墓碑都更有意义。
其实殡葬业所谓的“寒冬”,不过是“旧套路”和“旧观念”的寒冬。
年轻人不是不尊重传统,也不是不重视葬礼,而是不想再被形式和负担牵着走。
他们用自己的选择告诉大家:对生命最大的尊重,不在于葬礼的规格有多高、墓地有多贵,而在于我们如何度过有爱的每一天,如何在活着的时候真心相伴、温暖彼此。
结语
生命的温度从不在墓碑的奢华里,而在彼此温暖的日常中。未来,让告别回归情感本身,让殡葬卸下“负担”回归本真,才是这行真正的“朝阳”方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