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与商品房“分家”,深圳这招真能救楼市?六千家庭轮候库亮红灯
深圳住建新规面世:保障房独立能否拯救楼市?轮候库家庭心悬一线
五年轮候!深圳保障房大缩水,上万刚需家庭何去何从?
政策文件读得人头皮发麻?深圳新鲜出炉的《深圳市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单元保障性住房配建规定》,绕口的条文背后藏着一个关键转向:未来,在旧改地块上,商品房和保障房要尽可能地“分家”了!核心玩法是两条路:要么开发商按比例把保障房要配建的面积折算成一块独立的地(不小于3000平方米),直接划给政府,由政府以后自己看着办;要么就调整类型,把原本要建的“可卖”保障房,一部分变成商品房,另一部分变成“只租不售”的租赁房。
官方解读和不少市场分析都急着给这政策贴“利好”标签。理由看起来挺顺理成章:
“分开住”减少邻里摩擦:过去那种商品房和保障房混在一个小区的模式,确实容易引发业主矛盾,比如深圳龙华某知名楼盘,就曾因配建保障房家庭的子女能否共享商品房配套优质学位问题,爆发过激烈争议甚至维权。分开建设,这种摩擦根源理论上能消除。
开发商甩掉“包袱”:保障房占压开发商资金(成本价回购或限价销售),且变成难处理的“库存”。把配建任务“甩”给政府,或者把一部分可售保障房“转化”成能卖高价的商品房,开发商资金活了,利润预期好了,参与旧改的意愿自然就强了。
供应“阀门”可控了:划给政府的那块保障房用地,政府能“看菜下碟”,市场不好的时候捂一捂,暂时不开发,这不就直接给商品房市场“减负”了吗?看看深圳最新的土地账本:2025年计划供应居住用地总共才100公顷,保障房用地从2024年计划的100公顷暴降至40公顷(含深汕合作区3公顷),商品房用地也从80公顷降到60公顷。明摆着是大幅收缩供给,尤其保障房这头收得更紧。
过去一年,救市政策没少出,降利率、降首付、松限购,花样用尽,可为啥楼市还是半死不活?一个关键“病灶”没治:便宜的好房子(保障房)供应实在太多了!五六折的安居房、人才房,源源不断涌向市场。预算有限的普通人,看着旁边同样位置、配套的商品房价格高高在上,除非真不差钱或者特别追求品质,否则谁不想多等一阵,试试运气申请保障房?更尴尬的是,现在商品房自己也在降价,这一降,原来按市场价打的五折、六折,实际折扣到底还有多少吸引力?买家心里开始犯嘀咕,两边都变得不那么好卖,市场彻底僵在那里。
所以,深圳此番操作,从供应侧动刀,核心逻辑就是做“减法”:保障房少建点,尤其少建那些能买能卖、对商品房构成直接竞争的“可售保障房”;土地少供点,让市场先喘口气,消化消化库存。
但问题是,这把旨在“救市”、给商品房“解套”的手术刀,下刀的位置和深度,真的精准无误吗?或者说,它在试图解决一个问题时,是否正在制造新的、甚至更棘手的问题?
最大的担忧点,在于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苦苦等待上车的真刚需。
想象一下,一个在深圳打拼了七八年,社保缴够年头,终于攒够一些首付(可能掏空了六个钱包),也排进了安居型商品房轮候库的家庭。按照深圳市住建局公布的数据,截止2024年初,光是安居型商品房的轮候库,申请家庭就超过了5.2万户,这个数字还在以每月几百上千的速度增加。这个群体无比渴求的,是一个能在深圳稳定扎根、价格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可以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他们中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旧改中配建的可售保障房上。现在,政策来了:
“甩”给政府的地块,入市遥遥无期:政策鼓励政府“择机开发”,但眼下市场不好,地方财政吃紧,优先开发的动力确实不足。这块地在政府仓库里一“捂”,少则两三年,多则……谁知道?轮候家庭的时间成本在无限拉长。
“可售保障房”被釜底抽薪:要么变成商品房(意味着价格飙升,不再属于保障房序列),要么变成只租不售的租赁房。对于渴望“有产”安定的家庭来说,租赁房再好,也是租的,不是家。他们最直接的置业通道正在被显著收窄甚至堵死。业内有种说法:新规之下,旧改中传统的配售型保障房供应量,可能断崖式下跌七成以上。这对已经排了几年队,眼巴巴盼着“上车”的家庭来说,无异于一场期望的破灭。
供应锐减背后的时间成本与机会成本更是沉重。即便是政府接手的地块,从规划、设计、报建到最终开工建设、交付使用,一个纯新的保障房小区周期往往长达四五年甚至更长。这期间,轮候家庭要么在租金年年涨的出租屋里继续煎熬等待,要么不得不再次面对越来越高的商品房门槛。
另一个令人不安的视角是社会空间的分割。“分开住”表面看避免了可能的纠纷,但它也可能在物理空间上筑起一道无形的墙。当纯粹的商品房小区和纯粹的保障房/租赁房小区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存在,不同收入、不同背景人群的日常交往机会急剧减少。过去混杂居住下,邻居间的偶遇、孩子一起在小区玩耍所形成的那种微妙的社区联系和相互理解的可能性,也随之降低。这无形中加剧了社会的分层感,固化了居住的阶层差异。长远看,这对城市的包容性、流动性绝非好事。集中建设的保障房片区,还可能面临基础设施滞后、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形成新的城市发展“洼地”。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需求的错位。政策制定者看到了保障房滞销对地方财政的压力(这也是客观事实,保障房建设和回购占压大量财政资金),看到了商品房去化难对整个市场信心的打击,却可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最底层、最直接的需求本质:真正需要兜底保障的人群,他们需要的绝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的遮风挡雨。他们渴望的是一份确定性,一份归属感,一份能通过自己努力获得长期稳定的住所的可能性。新规在努力缓解商品房市场压力和地方财政压力的同时,却恰恰“优化”掉了这一群体实现“有房住”、“住得好”、“住得稳”梦想的一个核心可选路径。这就是政策的“拧巴”之处:它想救活一头,却可能掐着了另一头的呼吸。
这有点像下棋,各方都在精准计算自己的得失:开发商轻装上阵专注做利润更高的商品住宅;地方政府努力平衡财政压力与保障责任,并试图通过调控供应节奏来稳定大局;宏观政策目标是给整个房地产市场注入强心针。然而,在这场精密的计算中,庞大的刚性住房需求群体——那些在轮候库里等待数年、等待一个稳定家园的声音——似乎成了博弈图上被动态模糊掉的一块底色,成了一个巨大的沉默成本。
不可否认,深圳面临的挑战是现实的:商品房难卖,保障房也滞销,土地财政缩水。新规是对这种复杂困境的一种探索性回应。它传递出一个信号:保障房制度在实践中确实遇到了难以调和的深层次结构性冲突——“保障的归保障,市场的归市场”的原则,在具体执行中如何不变成相互阻碍的“死结”?这不仅仅是个操作问题,更是一个价值排序的考验。
信号已经发出。深圳这场楼市供给侧改革的大幕拉开,我们最终关心的是:当市场这只“看得见的手”试图强力介入调结构、稳预期时,政策设计能否找到更精细的温度感?在给商品房市场做“减法”的同时,能否给真正的刚需保障打开更多希望之窗,而不是让他们的等待变得遥不可及?毕竟,楼市健康稳定的最坚实基础,永远是人,是千千万万个追求安居的普通人实实在在的、被看到也被满足的需求。轮候库中不断攀升的数据,是一盏不应被忽视的信号灯。保障房供应的节奏和结构,如同一场需要高度平衡的艺术,用力过猛的“急刹车”,刹住的不仅是商品房下跌的趋势线,更可能是万千家庭在城市落地生根的平凡心愿。这份重量,任何政策调整都无法回避,也无从卸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