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沁阳市融媒体中心开设专栏《沁阳红色印迹》,以史料为基、以故事为魂,呈现沁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于抗战岁月中展现的不屈不挠意志、自强不息精神、不怕牺牲担当与无私奉献情怀,通过鲜活的党史叙事激活红色记忆,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代代相传。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组成的“战旗方队”里,“狼牙山五壮士”战旗赫然在列,这一画面把我们的记忆再度唤醒。他们纵身一跃,无畏无惧,用生命诠释了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今天《沁阳红色印迹》让我们走进“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重温他的英勇事迹。
在河南沁阳市王曲乡北孔村,一座青砖灰瓦的院落静默如初。这里是“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的故居。
![]()
军帽、挎包、水烟袋——三件朴素的旧物被乡亲们称为“三宝”,静静诉说着一位英雄从烽火战场到建设家乡的跌宕人生。
狼牙山一跳:五壮士的生死抉择
1941年9月,3500多名日伪军包围狼牙山。为掩护部队和群众转移,一团七连六班5名战士主动请缨断后。
“他们故意暴露自己,把敌人引向棋盘陀顶峰”,讲解员王劭辰讲述道。
![]()
弹尽粮绝后,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纵身跳下悬崖。宋学义与葛振林被树枝挂住幸免于难,其余三人壮烈牺牲。
那一跳,成为中国抗战史上最悲壮的瞬间之一。
深藏功名:英雄回乡甘当“老黄牛”
因腰椎重伤,宋学义退役回到北孔村。他从未向家人提及狼牙山往事,连儿子宋福保也是后来通过政府寻访才知父亲是“五壮士”之一。
在乡亲眼中,他只是个办事公道、吃苦耐劳的“老八路”。
担任村支书期间,他带领村民打机井、修水渠、改良耕地,常年奔走田间。那顶军帽陪他勘测地形,那只挎包装过图纸药品,那支水烟袋是他劳作间隙唯一的慰藉。
“比起牺牲的战友,我能活着回来,已经是最大的幸福”,这是他常说的话。
精神传承:一家三代接力报国
宋学义离世已五十多年,但他的精神仍在延续:8名子女中6人参军,孙辈中又有5人入伍服役。
“很多年轻人专程来缅怀父亲,”宋福保说,“作为后代,我们要让英烈精神永远传承。”
![]()
如今北孔村早已告别贫困,宋学义主持修建的水渠也已升级换代,唯精神薪火不息。
从狼牙山上的纵身一跃,到北孔村的默默耕耘;从“宁死不当俘虏”的铁血呐喊,到“不向组织伸手”的朴实要求——宋学义用一生诠释了英雄的含义。
那不是一段过往的历史,而是一种始终在场的精神。
它藏在军帽的褶皱里、挎包的补丁中、水烟袋的微光里,更镌刻在一代代中国人继往开来的征程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