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启红(右)参加青岛马拉松比赛。 受访者供图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的标志。《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已实施两周年,社会各界对无障碍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全国多地陆续成立了“无障碍促进会”,以社会组织力量参与项目建设、督导,普及相关理念与知识。
在2025年4月的青岛马拉松上,青岛市无障碍环境促进会会长、37岁的视障人士姜启红,以2小时14分21秒的成绩完成21公里半程赛事,一时间走红网络。姜启红说:“我想让更多人知道残障人群的需求,即使看不见,我们也可以向前奔跑。”
2022年,姜启红发起成立青岛市无障碍环境促进会,力求协助更多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对于无障碍环境建设,他有哪些切身的感悟?南方都市报“有爱无碍·蓝皮书访谈录”近日对姜启红进行了专访。
谈个人经历
“人生道路就像马拉松一样,有起有伏”
姜启红因先天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而逐渐失明。童年时,姜启红还能看清黑板、独自骑车,随着年龄增长,眼中的世界先是日渐模糊,随后失去颜色,最后化作一团黑暗、朦胧的雾。有采访他的媒体形容,这是一场“缓慢的溺亡”。
失明前后生活的反差,曾一度让姜启红彷徨,但不服输、不向命运低头的性格,也使他逐渐走出内心的阴霾。
2023年,姜启红尝试跑马拉松,并首次参与半马赛事。他坦言,那次参赛比自己预想中艰难,“但突破了困难之后,那种感觉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这也驱使着他持续练习、参赛,不断超越自我。
南都:跑马拉松对您而言,有哪些意义?
姜启红:我也不是一定要跑马拉松。选择马拉松,一方面是觉得我可以用跑步来增强体能;另一方面是想挑战一下。
最初练习还是很困难的,我跑500米就喘得不行,因为没掌握技巧,平时不怎么锻炼,心肺功能弱,所以心理上、身体上都感觉很折磨。但跑的过程中渐渐有了目标:计划跑10公里,但跑到5公里就跑不下去了,但意识到已经跑了一半,就再坚持一下。这个过程很令人犹豫、徘徊,但真的跑完10公里了,会觉得很舒畅。
平常工作生活中,也会碰到一些困难,坚持下去,它就过去了,坚持不下去,就永远被难住了。青岛有很多山路,有上坡有下坡,我觉得人生也如跑马拉松,它不是一直在上坡或下坡,而是有起有伏。提前设定了目标,咬紧牙关坚持,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谈成立促进会
“帮助残障人士走出家门,很开心”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视障会长”,从处理文件到筹措经费,姜启红日常工作的艰难不言而喻;部分单位对无障碍的不理解、不重视,则更让他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
近期的一场活动中,姜启红在总结时表示:“无障碍事业任重而道远,行而不辍,则终将抵达。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理解并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逐步打造起一支专业化的无障碍体验队伍,共同铸就一个包容、温暖、畅通无阻的城市家园。”
南都:您为何选择创办促进会?这当中有哪些契机?
姜启红:很多残障伙伴想做公益,但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做,成立这个组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残障伙伴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回馈社会,而不只是接受社会的帮助。我们通过志愿服务,也可以让更多人知道残障人士的存在和需求,让大家意识到,残障人士也可以为别人、为社会做出奉献。
平常我们会去做一些无障碍意识倡导,包括服务培训、体验活动之类的。大家都乐于助人,但不知道该怎么帮。既然大家有这份爱心,我们就告诉大家,应该怎么接触、协助残障人士,把这份爱心传递得更好。
南都:推进促进会工作难吗?当中有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事情?
姜启红:我觉得是既有困难,也有“玫瑰”。比如我们之前去一个社区走访,发现居民楼电梯没有语音报层,我就问社区的负责人,他说整个社区就只有一个视障人士,平时也不出门,所以没有做这个。我们后来找到这个视障人士,问他,你平时不出门吗?他说:“我出不去,出了门也不知道电梯到几层,我下不了楼。”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不是他们不想出门,而是因为无障碍设施的缺失,使他们出不了门。我们要做的,就是推动无障碍意识进社区、进校园,让更多人知道无障碍的重要性。
所谓的“玫瑰”,就是能够为他人解决一些困难,这是我们最开心的事情。比如有很多人属于中途残障,从一个健全人突然转变成看不见、走不了,这个过程很痛苦。我们去年做了个“中途残障生活重建训练营”。
这个训练营汇集了十余个残障人士,他们由于种种意外致残后,原有的生活轨迹被完全颠覆,他们就走不出家门了。我们一方面从心理上给予他们支持,一方面对他们进行生活技能训练,比如怎么操作轮椅、怎么上下床等等,此外还向他们普及法律知识、为他们的就业提供协助。很多人通过这个训练营走出了家门、重新参与社会生活。
谈无障碍环境
“它是冲破生命枷锁、迈向坦途的工具”
对于近年各地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力度,姜启红深有感触。他表示,法规的出台使无障碍环境建设有法可依,增强了全社会对无障碍的关注程度;当前无障碍环境建设在区域均衡发展、无障碍意识普及、信息无障碍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亟待社会各界的进一步重视、行动。
南都:您认为对特殊群体而言,无障碍环境意味着什么?您对近几年国内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感受强烈吗?
姜启红:对坐轮椅的人而言,无障碍环境就是他的双腿,对视障人士而言,无障碍就是他的眼睛。我觉得对所有人来说,无障碍环境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人们冲破生命枷锁、迈向人生坦途的重要工具。
我们国家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速度,现在是一年快过一年。2020年筹备促进会那会儿,还没有现在这么快马加鞭,《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出台以后,从政府到民间、从社会的认知到宣传的力度,都比以前要好很多,我们也更好开展工作了。
法规只是一个底线的标准,现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一线、新一线城市来说,无障碍环境建设已经到了“从有到优”的阶段,但对于部分没那么发达的城市、乡村来说,无障碍环境还处在“从无到有”的阶段,发展不太均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提升需要一定时间,但总的来说,我觉得现在这个进展算是非常快的。
南都:作为促进会会长,您接下来最想让更多人了解无障碍的哪一点?
姜启红: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我想基于这一点做出延伸,逐渐推动无障碍环境的优化。比如我们常说要“扶残助残”,但很多人会觉得,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又没有残疾,他就不一定有意愿参与,所以我们接下来可能会从“扶老助弱”这一点出发,做人文关怀理念的推广,这样参与的人也更多。
“有爱无碍·蓝皮书访谈录”栏目出品
本栏目入选珠海市“五个一批”网络正能量培育行动
统筹/采写:南都记者 王靖豪 实习生 张景淞 韦锐佳 曾奎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