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9月3号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活动上,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和韩国国会议长禹元植握手那一下。这画面一出来,各种解读满天飞,说什么是“破冰之旅”、“和平曙光”。
这事儿在我看来,与其说是“破冰”,不如说是给缺席的人,也就是韩国总统李在明,上了一堂极其生动的“外交课”。这堂课的学费,可能就是半岛未来几年的和平机遇。
这轻轻一握,看似简单,但背后的信息量太大了。它最大的意义,根本不是朝韩关系本身有了什么实质性进展,而是凸显了一个巨大的“遗憾”——本该站在那里的人,没来。
禹元植是谁?韩国国会议长。在韩国的政治体制里,他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但在外交和国防这种总统核心权限的领域,他更多是个象征,是个信使。他能跟金正恩聊什么?从韩联社后来披露的消息看,无非是转达一下李在明总统的“亲切问候”,再表达一下韩方“希望和平”的愿景。
这些话,说白了,都是些“正确的废话”。金正恩能不知道韩国希望和平吗?地球人都知道。但和平怎么来?是靠喊口号喊来的吗?显然不是。
真正的破冰,得是最高领导人坐下来,拿出地图,摆开条件,真刀真枪地谈。你还记得2018年吗?那时候的文在寅,为了跟金正恩在板门店见一面,背后做了多少铺垫,跟美国沟通了多少次,才有了两人跨过军事分界线那历史性的一握。那一握之后,跟着的就是实打实的《板门店宣言》,是停止军事敌对,是铁路公路对接,是具体的行动纲领。
现在你再看看禹元植和金正恩这次,在一个多边场合的招待会上,礼节性地碰个面,寒暄几句。这能和当年文在寅的成果相提并论吗?这顶多算是在冰面上用小石子划了一道痕,离凿开坚冰还差着十万八千里。金正恩愿意握这个手,更多是看在东道主中国的面子上,也是一种姿态,一种“你看,我不是不讲道理的人,球在你那边”的信号。
可悲的是,李在明政府似乎没接住这个球。
聊到这儿,就必须说那个最核心的问题了:李在明为什么不来?
北京这次搞的纪念活动,规格非常高,来了二十多个国家的领导人。这不仅仅是一场阅兵或者招待会,这是一个顶级的国际政治舞台。对于任何一个想要在国际上有所作为的领导人来说,这都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机会。
李在明政府给出的理由,翻来覆去无非那几个:要考虑国内保守派的感受,要顾及美韩同盟的立场。
这些理由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但你仔细琢磨一下,根本站不住脚。
先说国内压力。一个国家的总统,如果连这点国内的政治杂音都摆不平,凡事都得看反对党的脸色行事,那还怎么指望他在诡谲复杂的国际舞台上为国家争取最大利益?为国争取和平的机遇,难道比保守派那几句不痛不痒的骂声更重要?这不是魄力问题,这是最基本的政治担当问题。
再说美国的脸色。这才是关键。李在明上台后,虽然嘴上喊着要改善对朝关系、对华关系,但身体却很诚实,跟美国的联合军演一次没落下,各种步调基本保持一致。他不敢来北京,说白了就是怕华盛顿不高兴。
这就很讽刺了。韩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难道连参加邻国一个正常的纪念活动,跟自己半岛的另一方进行接触,都需要看美国的“脸色”?这已经不是盟友关系了,这简直就像被绑住了手脚。为了让美国“放心”,就把自家门口唾手可得的和平机会给扔掉,这笔账怎么算都是亏的。
最可惜的是,他浪费了中国搭建的这个平台。你想想,在别的场合,朝韩领导人想见一面有多难?得提前多少个月秘密接触,安排安保,协调议题,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告吹。但在北京这个多边场合,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大家都是来做客的,在走廊里、在宴会厅,“偶遇”一下,聊几句,既不显得突兀,又能传递关键信息。这种“非正式接触”的价值,有时候比十次正式谈判都大。
2015年,同样是北京的胜利日阅兵,当时的韩国总统朴槿惠就来了,跟其他国家领导人互动频繁,为韩国争取了不少外交空间。时隔十年,李在明却选择了退缩。他派了禹元植来,就像派了个代表去参加一场重要的家庭会议,本人却躲在门外。你能指望一个代表敲定家里的大事吗?
禹元植这次来,确实很卖力。根据报道,他不仅见了金正恩,还见了普京,也第三次向中方发出了访问韩国的邀请。他像个勤奋的业务员,到处跑,到处递话。但这恰恰反衬出李在明的缺席是多么的刺眼。这些事,本该是总统亲自来做才最有分量。总统亲自出马,哪怕只跟金正恩聊十分钟,政治分量和象征意义,也比议长说一百句都重。
现在的情况是,金正恩那边通过握手,已经给了一个微小但积极的信号。可李在明本人不在场,这个信号就没人能当场接住并升级。等禹元植把话带回首尔,一来一回,时机、氛围全变了。外交上,很多时候拼的就是一个“势”。势头起来了,顺势而为,事半功倍。势头错过了,再想重新营造,难于登天。
半岛和平这事儿,从来就没有“下一次会更好”的说法。我们回顾一下历史,每一次机会窗口都是短暂而宝贵的。
2000年,金大中总统的“阳光政策”促成了历史性的朝韩首脑会晤,发表了《北南共同宣言》,那种和解的氛围何其珍贵。但后来政府一换届,政策一转向,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2018年,文在寅抓住平昌冬奥会的契机,连续三次“文金会”,把半岛局势从战争边缘拉了回来。但没过几年,随着政权更迭和外部环境变化,联络办公室被炸,军事对峙重来。
历史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在半岛问题上,机遇就像旋转门,转瞬即逝,你犹豫一下,门就关上了。
李在明现在可能觉得,派议长去也算完成了任务,对内对外都有个交代。但等到半岛局势再度紧张,双方导弹满天飞,民众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他再回想起2025年9月3日的北京,那个本可以由他亲手推开和平之门的瞬间,会不会后悔得捶胸顿足?
毕竟,对于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来说,最大的失职,莫过于在历史性的机遇面前,因为瞻前顾后而选择缺席。这一握,握出了朝韩之间微妙的可能性,也握出了李在明总统巨大的战略真空。
现在,所有人都等着韩国方面公布禹元植和金正恩到底聊了些什么细节。但我敢说,不管他们聊了什么,都无法弥补一个事实:2025年9月3日,北京的观礼台上,那个本该为半岛和平迈出关键一步的人,不在场。
机会给了,没抓住,这责任,终究还是要自己扛的。
参考文献
- 韩联社 (2025年9月3日). 《韩国会议长禹元植在北京与朝鲜国务委员长金正恩会面》。
- 中国新闻网 (2025年9月3日). 《韩媒:韩国会议长与金正恩在北京碰面并握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