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平,又是一年七月十四到,在桂平,这是一个祭祀和狂欢并存的日子!
对于很多北方人来说,中元节是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又叫盂兰节,俗称“七月半”,属于一个祭祀的日子,这一天一般在寺庙或者寺院,会举办一场庙会;而在桂平,或者说南方很多地方,则直接叫“鬼节”,不过,这一天基本都是会提前一天过,所以,对于很多桂平人来说,都喜欢叫“七月十四”。
清同治年《浔州府志》所载:俗以中元节前一日为节,,,送寒衣,,,作盂兰会,,,,
为什么在桂平或者说南方很多地方,这个“鬼节”要提前一天过呢?
流传比较广的有两个传说。一个跟当年蒙元攻南宋,中原氏族南迁避祸有关;一个就跟阎王爷打盹,然后小鬼吃了人间俸禄,私自提前放鬼魂归家有关了。
但是,不管是何种传说,最后在桂平流传下来的习俗,演变成“拦祭”、“施幽”、“吃鸭子”、“包蕉叶糍”,它们承载的是人们对于古老习俗的传承和展现!
1、“拦祭”,中元节,是古代四大祭祀的日子之一,在桂平过七月十四,而不是七月十五,其实,饱含的是对新去世未满一年的亲人的哀思!
古代的说法,其实阴间也是有制度的。每年都有新亡人到达阴间,他们到达阴间之后,是有一个过渡期的,在这个过渡期中,他们有着很多限制的。可是,他们两手空空游走在阴间,怎么办?于是,在中元节到来的前一天,在世的亲人就会给新亡人送祭品的,也是阳间人对新亡人的一种担心,一种情感关怀,把阳间的一些人际关系想象到阴间。
其实,一年有几个时间针对不同的新去世的亲人进行祭祀,比如说拦清,拦七月十四,拦冬。
2、“施幽”,就是每年到七月十四这一天,家家户户在家设案祭祀,然后从门口开始一路插香撒(施)粥引到郊外,这长长的一条路,是给新亡人一个指引归家的路。
3、“吃鸭子”“没有一只鸭子可以活着度过七月十四”!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鸭子在中元节这天的重要性!它除了承载人们对于“孝义文化”的美好祝愿,同时也温饱着人们的肚腹。
为什么要选鸭子?那是因为鸭子羽毛的特性,那就是水过鸭背不留痕。把鸭子杀了让它过忘川把新亡人驮过河,因为那天奈何桥太拥挤了。而新亡人是不能碰沾上一点忘川水的。
4、而包蕉叶糍,则凝聚着人们对于即将到来的丰收的期盼!同时起到封口的作用,因为蕉叶包的糍粑粘嘴,小鬼吃了不要讲话惊动阎罗王。
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发展,这些习俗都基本被弱化了,如今的人们只是记得,要吃鸭子!
如今,桂平的七月十四虽仍保留着传统习俗的余韵,但许多仪式已悄然简化。老一辈人仍会郑重其事地准备祭品,在门前插香撒粥,念叨着“引路”的旧俗;而年轻人则更多将这一天视为家庭团聚的契机,餐桌上少不了一道肥美的鸭子,却未必深究其背后的传说。
不过,在城郊的村落里,古老的仪式仍有一丝鲜活的气息。黄昏时分,偶见老人蹲在田埂边,将蕉叶糍掰成小块,撒向稻田,嘴里低声絮语:“吃饱了莫回头,安心上路。”他们相信,这些裹着蕉叶的甜糯能堵住孤魂野鬼的嘴,免得它们惊扰生人。
而孩子们则嬉笑着跟在大人身后,把插在地上的香火当作星星,一路追逐闪烁的光点,全然不觉其中的肃穆。
这一天,最热闹的莫过于菜市场的鸭摊。劏鸭忙到“嘿嘿”声。而摊前则是挤满了精挑细选鸭子的人们,非要拎起鸭翅掂掂分量才肯付钱。有人说:“现在谁还信驮魂过河?不过是图个‘鸭’(压)邪气!”却不妨碍他们回家后仍按老法子炖一锅酸梅鸭,汤汁里飘着的,分明是化不开的牵挂。
到了晚上,南江或者北江边偶有零星的纸船顺流而下,载着未燃尽的香烛忽明忽暗。年轻情侣误以为是河灯,举起手机拍照发朋友圈:“浪漫中元夜!”他们不知道,那些摇曳的火光,曾是活人为亡魂指路的灯盏。
时代的风吹散了太多记忆,但总有些东西像蕉叶糍灰水粽的糯米馅一样,黏稠地粘在血脉深处——比如七月十四的傍晚,母亲总会多摆一副碗筷,筷子头朝西,轻轻说一句:“趁热吃。”
那些都只剩下回忆了!
这里是广西,发现广西之美,感受广西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讲述广西人文!谢谢阅读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