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然而,在这漫长的时光长河中,有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时期仿若迷雾笼罩,缺乏史料记载,仿若被历史的巨手刻意隐去,给后人留下无数疑惑与遐想。这一神秘的空白期,大致涵盖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夏朝建立前,以及夏朝至商朝之间的阶段。
在那段遥远的岁月起始,流传着诸多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像盘古开天辟地,以自己的身躯化为世间万物;女娲抟土造人,赋予人类生命,这些故事为华夏文明的起源披上了一层奇幻的面纱。随后的三皇五帝时期,虽说充满神话色彩,但也隐约透露出早期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三皇的身份在古籍记载中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天皇燧人、人皇伏羲、地皇神农 ,也有儒家秉持“天地人”三才为三皇的观点。而五帝通常被认为是以黄帝为核心,其余四帝多为黄帝的子嗣或后裔。
黄帝所处的时代,应是新石器时代迈向父系社会的关键节点。那时,部落间冲突不断,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涿鹿之战。蚩尤率领部落觊觎中原肥沃土地,挥军北上,炎帝不敌。黄帝为助炎帝,集结力量奔赴涿鹿,最终取得胜利,这场战役堪称华夏从分散走向统一的重要开端。
黄帝之后,华夏大地又遭遇了一场大洪水的侵袭。大禹挺身而出,采用疏导之法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艰辛,终于成功平息水患,其功绩斐然,深受百姓拥戴。大禹治水不仅反映出当时人们与自然灾害顽强抗争的精神,从侧面也体现出社会组织协作能力的提升,为王朝雏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大禹去世前,依照禅让传统,本将权力禅让给伯益,可禹的儿子启却杀死伯益,夺取权力,开启了世袭制的先河,建立了中国首个世袭王朝——夏朝。夏朝建立初期,尚未形成系统的文字,交流多依靠简单符号。不过,从考古成果来看,当时人们的交流日益频繁,活动区域不断拓展。只是好景不长,夏王太康失德,致使民心尽失,东夷首领后羿趁机攻占夏国都城,史称“太康失国”,后羿后来又被寒浞杀害。频繁的战争虽充满血腥,却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夷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传承至姒孔甲时,他沉迷玩乐,荒废朝政,致使诸侯势力逐渐壮大,其中商国发展迅猛。商汤继位后,商国已成为实力强劲的诸侯大国。彼时的夏朝,历经多代传承,到夏桀时已腐朽不堪。夏桀大兴土木,强征民力,社会矛盾激化,又宠幸妺喜,诛杀忠臣关龙逢,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离心离德。同时,贵族过度追求青铜礼器等奢华之物,忽视农业生产,使得夏朝国力耗尽。商汤在伊尹辅佐下,先攻灭夏朝的附属国,孤立夏都,随后与夏桀会战于鸣条,夏军溃败,夏朝就此灭亡。
商朝初期,遗迹出土的文物多为难以解读的符号,缺乏系统文字记录,相关历史信息大多依靠周代文献追述。从这些追述中可知,商汤以德治国,宽待百姓,势力不断壮大,引起夏王忌惮,曾被囚禁于夏台,获释后便发起对夏朝的讨伐。商朝建立后,前期文化、经济有所发展,可由于继承制度混乱,“父子相继”与“兄终弟及”并存,引发了仲丁至阳甲期间的“九世之乱”,致使商朝走向衰落。到帝辛时期,虽试图改革,开展中央集权和奴隶制改革等举措,却因触动贵族利益,最终被各诸侯国联手消灭。
周朝建立后,从公元前977年至前841年,这段约136年的时间里,同样缺少充足的信史和文物作为印证,周王室的统治情况陷入历史空白。这期间,周王室权势衰微,诸侯逐渐不再将周天子放在眼里,而晋国的韩赵魏等六个贵族在此期间的活动也有待进一步探索。直至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爆发,西周灭亡,东周建立,战国时代开启,历史记录才重新变得详实。
那么,这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空白期为何出现?首要原因便是文字发展的局限。早期文字尚不成熟,记录功能有限,难以完整留存当时的事件与信息。再者,频繁的战乱对史料造成极大破坏,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三国时期的混战等,都让许多珍贵史料毁于一旦。而且,早期历史记录方式较为随意,多靠口耳相传或简单符号记录,极易造成信息缺失与偏差。
不过,随着现代考古技术的不断进步,诸多遗址的发掘为这段空白期提供了珍贵线索。良渚古城遗址展现出规模宏大的城址与复杂水利系统,彰显出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陶寺遗址揭示出拥有宫殿、观象台的大型聚落,年代与尧、舜时期相近;二里头遗址出土大量青铜器、玉器,发现宫殿基址等,极有可能是夏朝中晚期都城。这些发现表明,空白期并非一无所有,而是中华文明孕育、发展的重要阶段,为后续夏商周的辉煌奠定了根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