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某地高校毕业典礼上,一位学生左手提着一扎芹菜,右手拎着长条五花肉笑嘻嘻地走上讲台,向恩师深深地一鞠躬,对方高兴地收下礼物与之合影。
这一幕被拍成视频放上网,标题打上“高校毕业生行束脩之礼”的标签,迅速冲上了热搜。评论区网友疑惑:“这是在拍古装剧吗?他为什么不穿古装上台?”
网友乙:“这是在表示对恩师的最大尊重。”网友丙摇摇头说:“我看这个学生大概成绩不太好,他是想吃老师送的‘笋子炒肉’吧。”
网友丁反驳:“笋子炒肉难道不应该送竹笋吗,他为什么要送芹菜呢?”网友戊:“一群文盲!人家标题上明明打着这个叫‘束脩之礼’!”
原来,送老师芹菜和五花肉就是中国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尊师礼——“束脩之礼”啊。那么,“束脩之礼”到底是怎么来的?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它又因何在现代校园里“复活”呢?
一、“束脩之礼”的起源
现在,当我们翻看《论语》时,会看到孔子在里面说过一句著名的话:“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篇》)”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只要带着十条干肉来见我,我没有不教的。”乍一听,这是孔夫子在向学生索要学费……
其实并不是,孔子是在提出“学费”的标准。但是细究起来,里面却大有文章。首先的问题是:春秋时期“十条干肉”价值几何,为什么能充当学费呢?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咱们中国古代绝大部分时期的穷人连饭都吃不饱,更别提吃肉了。“何不食肉糜”的典故,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
《战国策·曹刿论战》里面,曹刿一上来就说:“肉食者鄙”。直接以“肉食者”和“非肉食”来划分阶级。春秋时期相对战国时期,经济更加不发达,可想而知这“十条干肉”是多么值钱。
孔子当初开创“私学”,是为了打破春秋时期贵族对教育资源的垄断。尽管他率先提出“有教无类”的观念,但是他仍然会收取学生们的“束脩”。
这一来是因为孔子办学,需要有物力和财力来维系学校的运作,二来是因为他想通过这种礼仪教化的方式,提醒学生们尊重知识的可贵、难得。
一个人说自己尊重知识、渴求知识,你就动嘴说说,要我怎么相信呢?所以你应该千方百计地寻来“十条干肉”,向我求取学问。但是,这件事对于那种的确十分贫困的学生们来说就难如登天了。
比如孔子有个学生,穷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他的名字叫颜回。按理说他是拿不出“十条肉干”,可是他还是做了孔子的入室弟子。
这件事情说明,只要是诚心求教者,孔子自然会打破惯例,把自己所学倾囊相授,并且他还会把对方视为自己的“贤徒”。
西汉经学家孔安国解释说,“束脩之礼”其实不仅在于物质,更是“束带脩节”——整理衣冠,端正仪态,以示对师道的尊重。孔子收徒,收的不是干肉,而是莘莘学子的一颗向学之心。
后来,儒学成为中国历代认定的正统学说。儒家的这个“束脩之礼”,自然也随之传承下来。到了宋代,随着国民经济的提升和儒家地位的提高,“束脩之礼”还演变为了更具象征意义的“六礼”。
“六礼”分别是:芹菜(业精于勤)、莲子(苦心教育)、红枣(早日高中)、红豆(鸿运高照)、桂圆(功德圆满)、肉干(谢师恩)。
咱们在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同学手上提着的芹菜,就象征着他在恩师的教导之下,一定会勤奋学习,五花肉就是报答师恩的意思了。
二、尊重知识始于尊师,而终于重道
最近这些年,学校复用古礼的事迹经常见报,比如2024年就有四川岳池县的小学生毕业时,就用木盒子装着这套“六礼”面向老师齐声致谢,并诵读:“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
当时还有人质疑:孔子收“束脩”是当学费。现在的学生上学已经交了学费,老师还要收礼,这算不算违规呢?
但是你再仔细想一下,春秋时期的“十条肉干”相当于一个中产阶级一家人大半年的口粮,如今一斤五花肉价值不过十来块钱,再加一把水芹、几颗莲子、红枣、红豆、桂圆,又能值多少钱呢。
“束脩”重在心意与礼仪,而非实际的价值。某市一名女学生,仅用肉干和芹菜行礼,老师当场落泪:“这是我收到最珍贵的礼物。”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重老师,是因为我们尊重知识文化的传承。无论时代怎么进步,有一些好的美德,只要是发自学生内心的,自觉自愿的,我认为是可以继承下来的。
就在“束脩之礼”冲上热搜的同一天,同时还有另一条新闻刷屏——某高校六旬校长连续站立14小时,为3000多名毕业生逐一“拨穗”。
新闻一出来,网友们都纷纷感叹:一个花甲老人连续站十几个钟头,就为了替学生们完成毕业仪式,真了不起啊。可是,这个“拔穗”又是个什么礼节呢?
“拨穗礼”其实源自中世纪欧洲学校毕业典礼上的一个仪式。因为欧洲学生毕业的时候,头顶上都会戴一个平顶学士帽。
帽子的一侧坠着一条麦穗,仪礼开始的时候,由他们的恩师将帽上的穗子从右拨到左,借以象征他的个人学业取得了“成熟”。
中国大学也流行这个礼仪,因为“麦穗成熟”恰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丰收”和“成长”的寓意不谋而合。它有点类似中国古代的“冠礼”,象征一个人从少年步入了成年。
现在在咱们中国的学校里面,东方的“束脩之礼”和西方的“拔穗之礼”同时并存。
从小学到大学的每一个学期,学生都可以借毕业典礼赠送老师“束脩”,以示“尊师重道”,作为老师的也可以礼尚往来,回赠学生“龙眼”、“大葱”,以赞示“开窍生智”、“聪明过人”。
与此同时,校长也会亲自帮每一个毕业生“拔穗”,借以表示对他取得学业上的“丰收”的认可。东西方在毕业典礼上的两种礼仪二者看似不同,实则殊途同归——都在用仪式感,守护教育的庄严。
结语
现代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可以反过来强化他内心的信念的,当代网友们也经常说:生活需要一点仪式感。“束脩之礼”能上热搜,就说明现代人渴望找回咱们丢失的“仪式感”。
但是比形式更重要的,还是学生们那一颗“尊师重道”的初心。教育不是交易,而是“以心传心”,尊重知识始于尊师,而终于重道。
当我们的学生双手奉上一杯清茶,老师含笑接过之时,孔子当初创立“束脩之礼”的初衷——那种尊重知识传承的精神,便已经得到了继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