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1975年和2025年的越南,其转变如同昼夜般分明,就像火星和金星有多么不同。” 说出这句话的,不是别人,正是追踪报道越南长达半个世纪的美国顶级东南亚专家默里·希伯特(Murray Hiebert)。从1976年战后的满目疮痍,到2023年与美国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希伯特坦言,越南的崛起速度“远超我最初的预期”。
2017年,专家默里·希伯特在与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的工作会议上发言
1976年,33岁的希伯特作为记者首次踏上河内。他看到的是一座疲惫的城市:电力不稳,钦天街废墟遍布,百万自行车是主要交通工具,仅有的几辆汽车属于官员。食物匮乏,人们衣着简朴,外交官挤在破旧的酒店里办公。
近50年后,同样的河内和胡志明市已脱胎换骨:地铁穿梭,汽车摩托川流不息,餐馆林立,处处充满着振奋人心的活力。希伯特认为,最大的变化在于人——如今的越南官员“非常自信”,许多人拥有海外高学历,对自己国家的能力深信不疑。
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希伯特分享了一个生动的细节:1994年美国解除对越禁运时,首位访问越南的美国外交官斯科特·马谢尔(Scott Mariel)竟无法通过银行转账,只能亲自从曼谷携带所有现金赴任,用于日常开销。这与如今两国间轻松的资金流动形成天壤之别。
他回忆,解除禁运和关系正常化的过程绝非易事,每一步都充满艰难谈判。他曾预测越美关系将缓慢发展,但实际速度却令人惊叹。越南不仅成功融入了东盟,更施展了高超的“多方位”外交,与联合国安理会全部五个常任理事国都建立了战略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大国间巧妙地保持平衡。
1997年5月9日,美国驻越南大使道格拉斯·“皮特”·彼得森抵达河内,首次出任越南大使,这是两国关系正常化后彼得森首次出任越南大使
在华盛顿,越南外交官的活跃程度令外界惊讶。“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越南能在国会山和政府各部门有那么多联络点?”希伯特感叹道,“答案可能是:别人在使馆里等待,而越南人主动走出去,接触所有人。” 这种主动精神也体现在经济上,越南积极签署贸易协定,其速度和数量让邻国羡慕不已,成为国际资本在东南亚的优先选择。
希伯特的观察揭示了一个核心:越南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其主动融入世界、精准把握机遇的战略成果。从战后废墟到国际舞台上的活跃角色,越南的50年转型之路,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引人深思的发展范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