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京中关村的寒武纪总部实验室里,一块思元 370 芯片正在服务器中高速运转。当监测屏显示其在阿里 Qwen 大模型推理中性能达到英伟达 A100 的 82% 时,团队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这个瞬间背后,是创始人陈天石从中科院计算所实验室带出的 5 人团队,用九年时间将寒武纪打造成市值超 5000 亿的 AI 芯片巨头的创业史诗。
2025 年上半年,寒武纪营收同比暴涨 4347.82%,净利润达 10.38 亿元,在全球 AI 芯片竞赛中划出了一道国产突围的清晰轨迹。
01
战略聚焦:
在 AI 芯片死亡谷里找窄门
2016 年公司成立时,陈天石力排众议放弃消费电子和边缘计算的诱惑,将所有资源压在云端训练芯片这个 "最难啃的骨头" 上。
当时这个决定遭到不少质疑:边缘端芯片商业化路径更短,而云端市场被英伟达垄断,研发周期长达 3-5 年。
这个战略定力在 2025 年迎来厚积薄发。
寒武纪上半年 28.81 亿元营收中,99.6% 来自云端智能芯片及配套产品,这种近乎偏执的专注度,使其在 AI 大模型爆发期精准卡位。
思元 370 芯片采用先进 Chiplet 技术和 MLUarch03 架构,通过 8 个 MLU-Link 接口实现多芯片互联,在互联网巨头的大模型训练场景中表现抢眼。
头部互联网公司的测试数据显示,思元370在多模态大模型推理中的能效比达到 1.8TOPS/W,较上一代产品提升 40%,这是它获得亿元级订单的关键筹码。
技术壁垒的构筑需要持续投入。
截至 2023 年底,寒武纪累计申请专利 2639 项,其中发明专利 2564 项,境外专利申请达 657 项。
这种专利布局密度在国内 AI 芯片企业中首屈一指,尤其在芯片架构、指令集等核心领域形成了护城河。
2025 年推出的玄思 1000 智能加速器整机,正是基于这些核心专利,实现了算力、存储、网络的多维扩展,满足了金融、运营商等行业的高密度部署需求。
02
生态协同:
构建国产替代的护城河
在 AI 芯片这个高度依赖生态的行业,单打独斗注定失败。
寒武纪的破局之道,是构建"客户深度绑定 + 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双重生态护城河。
这种策略在 2025 年的业绩爆发中显现出强大威力 : 虽然前五大客户贡献了85.31%的营收,但这种深度绑定形成的不是风险而是壁垒。
与互联网巨头的合作堪称生态共建的典范。
寒武纪不是简单出售芯片,而是派驻工程师团队入驻客户数据中心,针对 DeepSeek、阿里 Qwen 等大模型进行深度优化。这种合作模式带来的不仅是订单,更是宝贵的场景反馈,使其产品迭代速度较纯技术驱动快了 30%。
行业拓展则采用 "标杆客户突破 + 垂直领域复制" 的策略。
在运营商领域,其深度优化的算力解决方案保障了 5G 基站的智能调度;金融行业中,支撑银行大模型在风控场景实现 99.7% 的准确率;甚至在智慧矿山等传统行业,也通过定制化方案完成数字化升级。
标杆案例形成的示范效应,使寒武纪在2025年上半年获得超过20亿元的新订单。
供应链安全是生态的另一支柱。
面对地缘政治风险,寒武纪建立了 "双轨制" 供应体系:一方面继续与台积电合作保障先进工艺,另一方面加速国产替代。2025 年与兴森科技的 FCBGA 封装基板合作量产,使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提升至 65%。
这种布局在 2025 年全球芯片供应紧张时显现价值,其库存周转天数稳定在 45 天,远低于行业平均的 68 天,保障了订单交付能力。
政策红利的精准把握同样重要。
寒武纪充分利用了《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等政策支持,不仅获得研发补贴,更借助政府采购的东风进入关键行业市场。
2025年上半年,仅通过政府及国企渠道获得的订单就超过8亿元,成为业绩增长的重要推手。
这种 "政策 + 市场" 的双轮驱动,是其区别于纯市场化芯片公司的独特优势。
03
科学家创业:
平衡理想与现实的艺术
陈天石的科学家背景,赋予了寒武纪独特的气质。
这位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曾任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的创始人,将学术严谨性与商业洞察力完美结合,创造了"技术转化 - 场景验证 - 规模量产"的闭环模式。
在技术决策上,他坚持 "长期主义"。
思元系列芯片从架构设计到量产,平均研发周期达 42 个月,远超行业 30 个月的平均水平。这种耐心在浮躁的 AI 行业显得格格不入,却带来了技术领先性。
思元 370 采用的 MLUarch03 架构,早在 2019 年就启动研发,历经 18 次架构调整才最终定型,这种超前布局使其在 2025 年大模型算力竞赛中占得先机。
商业化过程中,科学家思维转化为独特优势。
陈天石建立了"学术合作 - 技术预研 - 产品落地"的三级研发体系:与中科院计算所保持密切合作,将基础研究成果通过寒武纪研究院进行应用转化,最后由产品部门完成商业化落地。
这种机制使专利转化率高达 38%,远高于行业 20% 的平均水平。投资机构的研报指出:"寒武纪每投入 1 元研发费用产生的技术价值,是同行的 1.8 倍。"
团队管理则体现 "工程师文化"。
公司研发人员占比长期保持在 70% 以上,核心技术骨干全部持股。
陈天石创造了"20% 自由研发时间"制度,允许工程师投入探索性项目,思元芯片的动态功耗调节技术就诞生于此。这种文化使核心团队稳定性极强,成立九年来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率仅为 8%,为技术积累提供了保障。
面对争议与挑战,陈天石展现出务实态度。
2025 年高客户集中度引发市场质疑时,他没有盲目扩张客户群,而是通过与现有客户签订长期协议(平均期限 3.5 年)稳定收入,并逐步拓展行业覆盖。
针对供应链风险,除了国产替代,还通过预付账款锁定关键产能,2025 年上半年预付账款达 5.2 亿元,确保了生产连续性。
---最后的话
寒武纪的爆发式增长,揭示了 AI 芯片行业的成功密码:战略聚焦产生压强、生态协同构建壁垒、技术积累保障可持续。这个成立九年的公司用数据证明:在芯片这个高技术壁垒行业,没有捷径可走,必须在正确的方向上持续投入。
它商业模式的底层逻辑,是将科学家的严谨与企业家的敏锐结合,在技术先进性与商业可行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2025 年 36% 的净利率水平,打破了 "AI 芯片公司必然长期亏损" 的魔咒,证明只要技术产品契合市场需求,国产芯片完全可以实现商业闭环。
在全球 AI 芯片竞争进入白热化的 2025 年,寒武纪的实践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真正的核心技术买不来、讨不来,只能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研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