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崔,是一家开发软件公司的!在私域电商这个行业专注技术12年头!今天分享下我店模式。
![]()
他砸 3 亿抢省级代理,如今每月倒贴 50 万,这坑你别踩!
“兄弟,千万别碰‘我店’代理!” 上周,做了 10 年实体生意的张总给我发消息,语气里满是崩溃。去年他凑了 3 亿,抢下某省 “我店” 代理权,原以为一年能赚回 5 亿,结果现在每月要倒贴 50 万维护商家,用户流失了 40%,分红连零头都没拿到。
一边是招商会上 “5 倍返利、躺赚分红” 的疯狂宣传,一边是真实代理商 “血本无归” 的惨痛经历;一边是平台宣称 “领先传统模式两代”,一边是行业内 “资金盘” 的骂声不断。今天咱们撕开 “我店” 的伪装,用真实案例告诉你:这场看似能赚翻的生意,到底藏着多少让你万劫不复的坑!
![]()
一、争议破题:别被 “生态闭环” 忽悠!“我店” 和资金盘就差一层窗户纸
“我店” 最会说的就是 “我们不是资金盘,是生态闭环”,但你细品张总的经历就会发现,它和那些跑路的资金盘,本质上没区别 —— 都是 “用新钱补旧窟窿”,只是包装得更精致。
先看传统平台的死法有多惨:去年某社区团购平台,靠 “9.9 元买 10 斤车厘子” 拉了 200 万用户,结果补贴一停,用户 3 个月跑了 150 万,商家因为抽成从 5% 涨到 15%,集体下架商品,最后平台直接破产。这就是 “线性博弈” 的宿命:要么亏补贴,要么丢商家,怎么都难。
“我店” 号称能解决这个问题,搞了个 “消费者交 3000 得 15000 权益,商家卖 1 万返 5000” 的玩法。张总当初就是被这个吸引:“你想啊,用户能 2 折消费,商家能拿 50% 返利,肯定都来!” 可他没算明白,这钱从哪来?
平台说 “靠供应链压价”,但张总入驻后才发现:平台帮商家压的 10% 进货价,连商家返利的零头都不够。他手下有个开餐厅的商家,上个月卖了 20 万,按规矩该拿 10 万返利,可平台只给了 3 万,理由是 “供应链利润没到位”。最后那商家自己垫了 7 万给用户发权益,就怕用户跑了 —— 这哪是 “生态闭环”,分明是 “商家倒贴闭环”!
![]()
而所谓的 “区域代理分红”,更像是画饼。张总拿下代理后,平台承诺 “区域交易 3% 分红”,可他所在的省,上个月交易流水只有 8 亿,按 3% 算只能拿 2400 万,连他 3 亿代理费的利息都不够。他去找平台要说法,对方只说 “再等等,用户多了流水就上来了”—— 这不就是资金盘的套路:“再拉点人,你就能回本” 吗?
二、运营拆解:3 步 “割韭菜” 套路!从拉用户到圈代理,每一步都踩中人性弱点
“我店” 能让张总这样的老生意人砸 3 亿,不是靠实力,而是靠三步 “精准收割”,把用户、商家、代理的心理拿捏得死死的。
(一)流量积累:用 “5 倍权益” 当钩子,3 个月骗来 80 万 “羊毛党”
“交 3000 得 15000,相当于白赚 12000!” 去年 “我店” 的这条广告,刷爆了不少人的朋友圈。退休的李阿姨就是其中一个,她交了 3000 块,想着能给孙子买玩具、买衣服,结果发现 “15000 权益” 根本用不出去 —— 合作商家要么在郊区,要么东西比超市还贵,比如一瓶普通牛奶,超市卖 5 块,合作商家卖 8 块,用权益抵扣后还要付 3 块,比直接买还贵!
像李阿姨这样的 “羊毛党”,占了 “我店” 用户的 70%。他们交 3000 块,就是想占便宜,一旦发现没便宜可占,立马就走。张总所在的省,去年有 80 万用户,现在只剩 48 万,流失的全是这类用户 —— 而 “我店” 根本不在乎,因为这些用户只是他们 “卖代理” 的筹码:“你看我们有 80 万用户,代理进来肯定赚钱!”
(二)规模扩张:靠 “拉商家分润”,让 100 个 “中间人” 免费干活
有了 “80 万用户” 的噱头,“我店” 就开始骗商家入驻,还找了一群 “拓展员” 帮忙拉商家。拓展员老王就是其中一个,他有 50 多个本地商家资源,去年拉了 12 家餐厅入驻 “我店”,按规矩能拿这些商家 3 年交易额 1% 的分润。
可到现在,老王一分钱都没拿到。有个餐厅去年卖了 150 万,按规矩该给老王 1.5 万,平台却说是 “商家数据异常”,要审核 3 个月,结果审核到现在还没结果。老王去找其他拓展员,发现大家都没拿到钱 ——“我店” 就是靠这样的 “画饼”,让 100 多个拓展员免费帮他拉商家,不用付一分钱工资,还能对外宣称 “我们有 2 万多家合作商家”,吸引代理入局。
(三)价值变现:用 “3 亿分红” 当诱饵,把代理当成 “最后接盘侠”
等 “80 万用户”“2 万商家” 的噱头做足后,“我店” 就开始卖代理权了。去年他们在某五星级酒店开招商会,现场放着 “某代理一年赚 5 亿” 的视频,还请了几个 “成功代理” 上台分享,说 “只要拿下代理,就能躺赚”。
张总就是在招商会上动了心。他算了笔账:“某省一年交易 100 亿,3% 分红就是 3 亿,刚好回本,以后每年都是纯赚!” 可他没注意到,视频里的 “成功代理”,根本查不到真实信息;所谓的 “100 亿交易”,也只是平台随口说的数字。等他交了 3 亿代理费,才发现 “交易流水” 根本上不来 —— 用户在流失,商家在退出,哪来的流水?
而 “我店” 卖代理赚的 12 亿,早就被他们用来 “包装自己”:开豪车、住豪宅、到处开招商会,营造 “很赚钱” 的假象,吸引更多代理入局 —— 这和传销 “用新人的钱,包装自己骗更多人” 的套路,一模一样!
三、风险深挖:3 个 “致命坑”!已有代理商被套牢,你可别再往里跳
张总现在每天都在后悔:“要是当初知道这些坑,我死都不会碰‘我店’!” 而这些坑,每个想入局的人都得看清。
(一)返利资金池:靠 “新代理的钱” 填坑,一旦招商停了就崩盘
“我店” 的返利资金,根本不是来自 “供应链利润”,而是来自 “新代理的代理费”。去年 “我店” 卖了 6 个省的代理,收了 12 亿,给用户和商家发了 8 亿返利,还剩 4 亿用来包装自己。今年到现在,他们只卖了 1 个省的代理,收了 5000 万,却要给用户和商家发 6 亿返利,资金链早就断了 —— 现在平台给商家的返利,都是打 “欠条”,说 “等后续招商到了钱就给”。
张总说,他手下有 30 多家商家,已经 3 个月没拿到返利了,有一半都准备退出。一旦商家大量退出,用户就更没地方消费,交易流水会暴跌,代理的分红就更没指望 —— 到时候 “我店” 要么跑路,要么被查封,代理的钱就彻底打水漂了。
(二)代理权价值:就是一张 “废纸”,平台想不认就不认
张总手里的 “省级代理权”,现在就是一张废纸。平台当初承诺的 “3% 流水分红”“20% 利润分红”,现在全不算数。上个月张总找平台要分红,对方说 “你这个省的用户活跃度不够,要达到 80% 才能拿分红”,可当初签合同的时候,根本没提 “用户活跃度” 这回事!
更坑的是,平台还能随便改规则。比如 “权益使用期限”,当初说 “永久有效”,现在改成 “有效期 1 年”,到期没用完就作废;“商家返利比例”,当初说 “50%”,现在改成 “30%”—— 代理根本没话语权,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利益被侵犯,因为合同里全是 “霸王条款”,打官司都赢不了。
(三)合规风险:8 级代理就是 “传销”,随时可能被查封
“我店” 的代理分 8 级,从县级 5000 万到全国 3 亿,这已经踩了 “多级分销” 的红线。我国《禁止传销条例》明确规定:“组织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交纳费用或者以认购商品等方式变相交纳费用,取得加入或者发展其他人员加入的资格,牟取非法利益的,属于传销。”
去年某社交电商平台,就是因为搞 “多级代理”,被罚款 2000 万,创始人被判了 3 年。而 “我店” 现在还在顶风作案,只是用 “交易分红” 包装自己。一旦被监管部门盯上,平台会被查封,代理的钱会被冻结 —— 到时候别说赚钱,连本金都拿不回来!
四、结尾:别再被 “5 倍返利” 洗脑!这 3 类人千万别碰 “我店”
张总的经历,已经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如果你还在犹豫要不要做 “我店” 的代理,先看看这 3 类人,他们已经栽了跟头:
- 想 “躺赚” 的生意人:像张总这样,以为交了代理费就能坐等分红,结果却要倒贴钱维护商家、拉用户,最后血本无归;
- 想占便宜的普通用户:像李阿姨这样,交 3000 块想赚 12000,结果权益用不出去,钱也拿不回来;
- 想赚 “分润” 的拓展员:像老王这样,免费帮平台拉商家,最后一分钱都拿不到,还得罪了身边的朋友。
商业世界里,从来没有 “天上掉馅饼” 的好事。“5 倍返利”“3 亿分红”,听起来越诱人,背后的坑就越深。如果你真的想做实体生意,不如踏踏实实开家店、做个产品,别想着靠 “模式” 赚快钱 —— 因为所有想赚快钱的人,最后都成了别人的 “韭菜”。
最后,如果你身边有想做 “我店” 代理的朋友,一定要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他,别让他重蹈张总的覆辙!也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你还见过哪些 “套路满满的商业模式”?咱们一起避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