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将带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聆听50年来中国医疗队在摩洛哥救死扶伤的动人篇章。第九期特邀嘉宾是来自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陈卫东同志。作为第193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塔扎分队的队长,他的经历是中外友好的生动见证。下面,让我们一同聆听他的讲述,感受跨越山海的无私大爱。
我的梦想 我的塔扎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结束援摩任务已逾两载。每当翻阅起手机里那些援摩时的照片,与亲友谈及那段难忘的岁月,那些点点滴滴的工作与生活瞬间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心中既有自豪之感,又夹杂着一丝遗憾。自豪的是,我实现了自己成为一名援外医疗队员的梦想;遗憾的是,我救治的病人尚未达到自己既定的目标。
每当我回顾过往,心底总会响起一个声音:“如果再有机会,你还会去吗?”我的答案一如既往:“我肯定去!”是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怀,更是援摩两年的艰辛与欢乐、付出与收获,让我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默默支持
2020年初,当我的援摩申请被批准的那一刻,我的内心充满了喜悦。成为援非医疗队员,是我自大学时代就怀揣的梦想,也是工作后一直向往并期待能够实现的理想。曾经在纪录片中,我看到我国众多知名专家和医护人员在国外开展医疗援助,他们不畏艰苦,救死扶伤,那一幕幕动人的事迹一直深深打动着我。现在,我也能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去帮助和救治援助地区的患者,这份荣誉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当我将这一想法告诉从事护理工作的妻子时,她看着我渴望的眼神,只犹豫了片刻,便语气坚定地对我说:“你去吧,我支持你。父母退休了,虽然身体不太好,但我会照顾好他们,你不用担心。孩子已经上大学了,也很懂事,不用你操心。虽然有疫情的困扰,但我相信国家一定会有办法应对的。家里的事你不用操心,你尽管去圆你这几十年的梦吧。”妻子朴实的话语中充满了支持,让我心定,更让我感激她的理解和默默付出。
奔赴梦想
终于,在2021年2月4日,我踏上了前往摩洛哥的征程。经过30多个小时的飞行,我们终于在当地时间下午3点抵达了卡萨布兰卡机场。中国援摩洛哥医疗队总队长刘化驰在机场为我们举行了简单而庄重的欢迎仪式。然后,我们分队经过6个多小时的车程,终于在凌晨1点前抵达了地处摩洛哥中北部的塔扎省立中心医院。
塔扎,这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地方,从建筑风格到布局,从人们的外貌到穿着,都彰显着非洲的独特魅力。这里信仰伊斯兰教,清真寺遍布各个街区。与我见过的圆顶形清真寺不同,这里的清真寺有一个8至9层高长方体的塔楼,祷告声通过靠近楼顶部的大喇叭向四周传播。也许是这里气候干燥、日照充足,本是白色人种的他们,视觉上却呈现出与我们相近的皮肤颜色。他们开朗健谈、能歌善舞,处处都洋溢着祥和的生活气息,让我们很快便融入了这方水土。
使命担当
身为分队长兼党支部书记的我,深知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我深知,我们塔扎医疗队代表的不仅是个人,更承载着展现中国思想文化、传递邦交友好的重任,我们是国家外交的名片。两年来,我们12名队员铆足干劲、相互协作,10名医生打破内外科的界限,化身全科医生,共同面对复杂的病情和疑难手术。在陌生的语言环境和简陋的医疗条件下,我们不抱怨、不退缩,携手走过了六百八十多个日夜,圆满完成了援摩医疗任务。
回首这两年,塔扎医院的医疗条件依旧十分艰苦,病区诊疗工作主要靠我们医疗队的10名中国医生支撑。作为一名麻醉医生,我亲眼目睹了手术室设备的落后:老旧的机械面板麻醉机、没有微量推注泵、补液只有生理盐水和糖水、胶体液时有时无……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每周仍要完成十例左右1至8岁小儿的麻醉工作。其中,最小的是一名6个月大的婴儿脑血肿清除术。由于麻醉机太老旧无法准确设置呼吸参数,我只能用手捏呼吸气囊的方式控制呼吸,完成了这台全麻手术。两年的时间里,无论是近百岁的老人还是一岁的小儿,我都是一边麻醉一边给麻醉护士讲解,努力提升她们的专业知识水平。
此外,援助医院收治的糖尿病人非常多,然而连便携式的血糖仪都没有;肺部疾患患者也没有雾化吸入设备……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积极向总队部汇报争取。总队长范晓盛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向国内申请医疗设备和器械捐赠给塔扎医院。
在两年的援外工作中,我亲眼目睹了摩洛哥像塔扎医院这样的公立医院,由于医护人员的严重匮乏,有的手术甚至要约到半年后。很多患者因等待时间过久而饱受病痛折磨,胆囊结石炎症反复发作导致胆囊穿孔、肠梗阻导致肠穿孔、慢性阑尾炎逐渐化脓最终阑尾穿孔的患者数不胜数。虽然队员们加班加点地工作,全力以赴去救治,但由于援助医院医护人员缺少,还是无法提早为他们减轻痛苦,这是我心中挥之不去的遗憾。在国内,患者能够随时得到及时医治,这正是祖国强大、医疗体制完善的最佳体现。
奉献与收获
援摩的两年时光里,队员们在付出与奉献中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在有需要的时候,我们也会义无反顾地做出奉献。当得知塔扎医院血库告急时,3名队员主动前往血库义务献血,这份大爱跨越了国界。
妇产科的杨慧宇医生患有严重的失眠症,需要天天服药。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柔弱的女性,却经常放弃休息时间加班手术。在一个炎炎夏日的中午,她赶往妇产科准备做急诊剖宫产手术时,竟晕倒在病房大楼门前。她醒来的第一句话竟是:“产妇现在情况如何?赶快准备手术,汪加宽医生,你协助我。”简洁而忘我的话语体现的是中国医生的职业精神与素养,是中国医疗队团结协作、不畏艰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展现。
(2021-3-9麻醉科陈卫东首例口腔科患者经鼻气管插管全麻)
走在塔扎的街道上,我们时常能感受到摩洛哥人民对我们的真挚情感。有一次问路时,一位78岁的老人怕我们不清楚怎么走,竟主动提出给我们带路。他拄着拐杖走了20多分钟才找到目的地。当我给他一些小费表示感谢时,他却婉拒了,反而不断感谢我们,说去年的手术就是医疗队给他做的,现在恢复得很好,还说中国医生是他们最好的朋友。每每回忆起这些感人的瞬间,我的心中总会充满感动。
五十年来,一代代援摩医疗队员一次次将危重患者的生命从死亡边缘拉回,一次次为他们解除疾病的痛苦。我们中国医生,已深深地镌刻在塔扎人民的心中。我衷心祝愿塔扎医院越来越好,祝愿中摩两国更加友好。
更多阅读☞
投稿提示
欢迎本市卫生健康工作者投稿,相关科普文章与视频等经所在科主任审阅后,投稿至单位宣传部门,经宣传部门提交“健康上海1232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