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继续带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聆听50年来中国医疗队在摩洛哥救死扶伤的动人篇章。第十六期特邀嘉宾是来自上海市普陀区利群医院的刘禹同志。作为第188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本格里分队队长,他的经历是中外友好的生动见证。下面,让我们一同聆听他的讲述,感受跨越山海的无私大爱。
中国医生的“执拗”
记忆长河中,总有些画面如星火般永恒闪烁。在摩洛哥本格里的日子里,一位老人凝望的眼神,成了我心底最温暖的烙印。
那日门诊繁忙,护士Abdel领着一位老者缓步而入。老人佝偻着背,黝黑的脸庞刻满岁月的沟壑,粗粝的双手紧攥衣角,每一步都透着隐忍的疼痛。他患双侧腹股沟疝多年,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有接受手术治疗,肿胀的病灶如沉重的枷锁,几乎压垮了他瘦弱的身躯。语言虽隔山海,但他眼中跳跃的微光却直抵人心——那是渴望,是信赖,是绝境中抓住一丝希望的倔强。
检查后,我陷入两难:手术需置入补片,无菌条件至关重要,可本格里的手术室极其简陋。迟疑间,老人忽然抬头,目光如荒漠中一泓清泉,我立即打消顾虑握紧他的手,比出“OK”的手势,他浑浊的眼底瞬间泛起涟漪。Abdel翻译时,老人颤抖着站起,用布满老茧的手紧紧回握,泪水在眼眶里打转——那一刻,我仿佛听见生命对生命的承诺。
为这场手术,我们倾尽所有:搬空杂物、反复消毒、严控流程。摩洛哥护士惊叹于中国医生的“执拗”,却不知这“执拗”背后,是刻入骨髓的医者誓言。无影灯下,我屏息凝神,每一步操作皆如履薄冰、慎之又慎。虽然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对我来说已经十分熟稔,但却是我在本格里的第一台手术,开始时我还是有一些紧张,但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当补片稳稳贴合,老人的呼吸渐趋平稳,我恍然惊觉,汗水早已浸透衣背。
术后查房,老人指着伤口对我竖起拇指,又将手贴在胸口,笑容如撒哈拉的朝阳般炽热。三日后,他蹒跚着出院,仰望苍穹喃喃祷告。Abdel说,老人将中国医生称作“真主赐予的礼物”。我望向窗外,仿佛看见大西洋的浪涛与撒哈拉的黄沙在此交汇,而中国医疗队的红旗,正如同火炬,照亮这片土地上的无数期盼。
援摩岁月,艰难与感动交织。手术室的闷热、药品的短缺、沟通的鸿沟……每一道坎都在考验信念。但每当想起那个眼神,我便深知:医者的使命从无国界。我们跨越山海,不仅带着技术,更怀揣一颗滚烫的仁心——它是荒漠中的绿洲,是绝境里的微光,是共产党人“咬定青山”的铮铮铁骨,更是中华民族“大爱无疆”的浩瀚情怀。
如今,中国医疗队的足迹已遍布摩洛哥。而我,何其有幸,能以白衣为舟,以仁术为桨,载着生命的重量,驶向人性至善的彼岸。
更多阅读☞
投稿提示
欢迎本市卫生健康工作者投稿,相关科普文章与视频等经所在科主任审阅后,投稿至单位宣传部门,经宣传部门提交“健康上海1232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