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脱友2》看中国喜剧商业化的进化路径
如果说十年前的脱口秀在中国还是个小众“舶来品”,那么如今,它已成为都市年轻人情绪释放、价值认同的重要方式。而笑果文化,正是这个产业跃迁的最强推手。
01 从节目到生态:笑果文化的商业闭环
过去我们谈脱口秀,更多是谈“节目”。但笑果文化做的,远不止节目。
从《吐槽大会》到《脱口秀大会》,再到现在的《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笑果完成了一个从“爆款内容”到“生态矩阵”的跃迁:
头部IP持续造血:李诞、王建国、杨笠等脱口秀明星的影响力已跨越喜剧圈,成为各大品牌和主流综艺的“常客”。
多元化节目孵化:比如《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把PK赛制和嘉宾互动做得像综艺+真人秀的融合体,拓宽了观众层次。
线下剧场运营:笑果脱口秀厂牌在全国布局多家剧场,观众可以在周末去看线下演出,实现了从“屏幕观看”到“沉浸体验”的转化。
这套商业闭环让脱口秀不再只是单一的节目产品,而是成为一个具有粉丝文化和消费场景的年轻人社交符号。
02 爆梗制造机:文本深度与情绪共鸣并行
看最新一期《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你会发现,笑果的内容创作逻辑是:一半笑点,一半心事。
贾耗在美妆赛道深耕,用“娘娘娘+跌跌跌”的连击式梗打破性别刻板印象,既好笑又有态度;
小四爷用《陋室铭》讽刺自家破房,让观众在笑声里破防;
大国手用哲学语言谈贫穷与富有,抛出“豪门会没落,穷门永存”这样的金句,给综艺提供了少见的思想密度;
吴鼎则玩得更大胆,把李诞写进微短剧,现场喊“参见幽默爆笑神君”,既是讽刺,也是对脱口秀文化的自我解构。
这正是笑果文化最独特的地方:敢把段子做得足够接地气,又足够高维。观众在弹幕里刷“笑到头掉”的同时,也会在某个瞬间被戳到情绪共鸣。
03 年轻化的营销:懂流量,更懂用户
为什么笑果的节目总能刷屏?除了内容扎实,他们非常懂年轻人的语境。
场景化营销:像《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里,选手们“自黑”“互怼”的桥段天然适合二创传播,B站、抖音充斥着“cut剪辑+梗图”。
网络化话题运营:贾耗的“娘娘娘”、小四爷的“何陋之有”,都在节目播出后迅速成为社交平台热词,实现话题裂变。
粉丝共创:线下演出让演员和观众建立更深的情感连接,观众不仅是买票的人,更是节目生态里的参与者和二次传播者。
这是一套完全符合Z世代媒介习惯的打法:节目即话题,艺人即梗,用户即扩音器。
04 脱口秀的主流化:笑果的不可替代性
和传统相声、春晚小品相比,脱口秀更像是一种“轻量化的社会评论”。而笑果的价值在于:它让这种形式突破了小圈子,真正进入大众文化的中心。
商业化程度:通过广告、线下票房、艺人代言,笑果打造了一条完整的变现路径。
主流化表达:与传统喜剧不同,笑果让“个体叙事”成为主角,比如聊自卑、聊贫穷、聊性别偏见,这些在主流语境下往往是边缘话题,却在笑果的舞台上被聚光。
行业示范效应:对比同类喜剧厂牌,笑果在IP矩阵、营销能力和商业模式上的成熟度几乎没有对手。
用一句话总结:笑果文化不仅在做节目,而是在重塑中国喜剧的产业版图。
05 为什么是笑果?
脱口秀不是单纯的讲笑话,而是一种情绪出口、一种文化介质。笑果文化的创新在于,它用年轻化的语言,把情绪表达和社会观察做成了一门生意。
如果说十年前我们在问“脱口秀是什么”,那么现在,笑果文化已经给出了最具说服力的答案:它是好笑的、好卖的,更是好活的。
未来,随着更多节目迭代、更多剧场落地、更多艺人破圈,笑果文化或许不仅会继续是脱口秀的“爆梗制造机”,也将是中国喜剧商业化最重要的推动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