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湖洋人物辑录
值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到来之际。谨以此辑录,缅怀革命先辈,致敬在抗战中挺立的湖洋人物——你们的名字或许未被广泛传颂,但你们的精神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你们的故事或许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却永远激荡着后来者前行的力量。愿今人在翻阅这些文字时,能触摸到那份滚烫的家国情怀,更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抗战精神"。
01
谢玉成
谢玉成(1911——1943),别名“去影”,湖城村城内人,黄埔军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第一总队)骑科毕业。历任中央军校骑科中校教官、89团中校参谋、49军第5预备师2营营长、骑兵团长,参加过抗日十大战役之上高会战,1943年9月间督战前线病逝于大冶,年33岁。时于湖城顶礼拜堂召开追悼大会,永春县长暨湖洋名流刘梦龙、黄河书等各界人士600多人参加,有晚清秀才特撰挽联悼曰“七七烽火已起 三三壮志未酬”。
02
黄昇辉
黄昇辉(1910——1985),蓬莱村洋头人,黄埔军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炮科学员,因成绩优异,结业后留校任助教,于十一期正式结业,调任李济深部,任排长、连长;民国28年起,在李良荣部先后任第一装备团营长、陆军80师239团副团长兼营长,参加福州抗日各战役,由于在抗战中表现突出,民国34年6月,奉调任中国远征军卫立煌部任司令部特务团长。抗战结束后,参与接受西南、昆明、缅甸侵华日军的投降,在缅甸成功接回被日军俘虏的600多名英军,使他们顺利返回英国,英军曾颁发奖章以资表功感谢。退役后在台湾省建设厅任过科长及专员。1951年7月与余超英、刘澄清、宋廷瑜、王超英等人倡议组织成立台北永春同乡会。2005年黄昇辉上校获台湾驻休斯敦经济文化办事处颁发的抗日纪念章。
黄昇辉爱兵如子弟,部属称其为“永远的团长”。终其一生,黄昇辉忠诚爱国、奉公守法、为国为民、忠于职守,抗击日军,出生入死,经历大小百役,是常胜的儒将。
03
刘贝锦
刘贝锦(1902——1958),祖籍福建永春湖洋的马来亚华侨刘贝锦,参加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时,已经37岁,是个上有老下有小、事业有成的企业家、百万富翁。在祖国危亡之际,他响应陈嘉庚为首的“南侨总会”的号召,毅然携带自家企业的10多辆大卡车,配备全套修车工具,装满汽油和药材,加入南侨机工队伍。他亲任总领队,率领第三批南侨机工594人,于1939年3月27日,从新加坡启程,乘轮船抵西贡,后转乘火车到达昆明。经过培训后出任“华侨先锋队”大队长,奋不顾身投身滇缅路上的军事运输。离开马来亚时,他的所有亲人都极力挽留。《星洲日报》记者李冰人当年曾报道动人的一幕:“刘贝锦为爱国热忱所动,自动参加机工集团,想趁这机会,为国家干些应尽的工作。他在麻坡,算一名人,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有兄弟,有产业,有成群儿女。当他抛家别子跨上征途的时候,他的妻儿兄弟们都牵衣把袂,含悲想拦住他的征骑。但他坚决存了‘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念头,红了眼眶,洒了几行热泪,便这样掉首不顾,昂头归去!……”东南亚有些华侨老人还记得:1926年,刘贝锦在新加坡还创办了南洋第一家电影自制公司,拍摄了新加坡的首部华语片《新客》。因此刘贝锦也是南洋电影界的一位传奇人物。总之,在国难当头之际,南洋华侨为了参加机工队伍回国抗日,舍小家救国家,可谓是“费尽心机”、“铁石心肠”啊!
04
郑仕照
郑仕照(1921.3——2015.8),1921年3月生于马来西亚柔佛龙引。1939年柔佛麻坡中华中学初中毕业。1940年春,吉隆坡中华中学高中一年级生。1940年秋,任麻坡辅南小学教师。1941年12月8日,日寇南侵,次年2月15日新加坡、马来西亚相继沦陷于日寇铁蹄下。郑士照参加马来西亚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运动,收集英军遗弃的枪械,募集捐款,支援马共人民抗日军。1943年7月,参加马来西亚人民抗日军第四独立大队第二十中队,任第三分队分队长。同年12月,加入马来亚共产党,任第三分队指导员兼队长。1948年6月21日,英殖民地反动政府发布反华“紧急法令”,郑士照回到永春家乡龙山村参加地下革命斗争,成立中共仙溪地下党支部任书记。1984年10月离休,享受处级待遇。2005年、2015年荣获抗日战争胜利60、70周年纪念勋章。
05
郑亚天
郑亚天(1925.10——2010.9),原名郑天掠,1925年10月20日出生于仙游县,后抱养于永春湖洋龙山村,幼年随养父母去马来亚柔佛龙霆,艺引育群小学高小毕业。1943年10月,参加马来亚人民抗日军,任第四独立大队第二分队分队长。1944年参加马来亚共产党。1948年12月回国参加地下革命斗争,任中共仙溪地下党支部武装委员。1982年离休,享受副厅级待遇。2005年荣获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勋章。
06
郑山斗
郑山斗(1925——1959),1925年生于马来亚柔佛龙引。1940年在吉隆坡加影华侨中学读书,参加学生运动。日寇占领马来西亚后,参加马共领导的抗日运动。1948年12月,与郑新华、郑亚天一起回到永春家乡一湖洋仙溪。1949年6月,参加中共闽西南地下党组织,任仙溪地下党支部宣传委员,继续为永春解放而奋斗。1959年病逝于福州。
07
郑振缀
郑振缀,原名郑国庆。1922年6月17日出生于湖洋镇仙溪龙山村。3岁随父母去马来亚柔佛麻坡市,定居吧哩苦嘛。自幼就读麻坡中华小学中学和新加坡水产航海学校。
1937年回国就读厦门集美中学和集美航海学校。期间曾多次接受共产主义进步思想的启蒙,因此萌发投笔从戎的救国思想。多次寻找北上延安途径无果后,于1940年重返马来亚。1941年在倪榄南华小学和麻坡新华小学教书,期间曾4次在新加坡中国领事馆报考广西桂林中央军校及空军军校,虽均被录取,但终因日军南进,中国领事馆紧急关闭而无法回国完成夙愿。
1942年马来亚沦陷,同年6月即参加马来亚抗日军。先后在柔北第三独立大队司令部任警卫、军事教官、分队长、教导队长、第五中队中队长。1944年加入马来亚共产党。1945年8月抗日胜利后,调任麻坡市任军事指挥员、军代表,负责与英军和其它盟军对麻坡市的全面管理工作。1946年初抗日军全体复员后转入地下,经组织选派到新加坡孺廊小学任校长(化名郑静),并安排入选新加坡教师工会执行委员,1948年调往新加坡三轮车工友联合会任助理,搞工会工作(化名郭青)。新加坡颁布“紧急法令”后,全国大搜捕,因此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50年8月回到祖国。1983年退休,1988年落实政策享受副处级离休待遇,著有《密林》一书。2005年荣获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勋章。
08
郑作华
郑作华(1918.3——1995.12),原名郑华锦,1918年3月15日出生于湖洋龙山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立志追求革命,1938年9月,远渡马来西亚。1942年8月,加入马来西亚共产党,在所属的马六甲抗日军中工作,历任战士、班长、小队长、副中队长、中队长,为马来西亚人民解放事业与日军浴血奋战。抗日胜利后退伍,担任马六甲“同志会”会长、共青团宣传队负责人,公开开展革命工作。1948年6月,不幸被英国殖民地当局逮捕入狱。1949年6月,被英殖地当局驱逐出境回到厦门后,又被国民党警察局扣押,1949年8月由我闽西南地下党组织营救出狱,随后到永春参加革命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12月离休。
09
郑既明
郑既明(1908——1961),1908年出生于永春湖洋仙溪溪西。莆田哲理中学毕业,历任小学教师、校长,思想进步。1935年南渡马来西严柔佛龙引,任龙引育群小学校长。日本侵华时期,他积极参加抗日后援工作,大力宣传抗日,募捐支援八路军。日本占领马来亚后,他参加马共领导的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第四独立大队,办《打日本报》。抗日胜利后,为反对英殖民统治斗争而被捕入狱。1949年1月回国。1949年6月,参加中共闽西南地下党组织,任中共永东区委会委员,为永春解放而奋斗。
10
郑新华
郑新华(1910——1984),原名郑开,男,1910年出生于湖洋仙溪溪西。莆田哲理中学毕业,任小学教师,思想进步。1936年南渡马来亚柔佛州,在龙引育群小学任教。日本占领马来亚后,他参加马共领导的三来亚人民抗日军第四独立大队,编辑《打日本报》,直至抗日胜利。1948年12月回国。1949年6月参加中国共产党闽西南地下党组织,任仙溪党支部组织委员,为永春解放作出积极贡献。
来源:永春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亮和
转发告诉更多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