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白求恩家人参加阅兵!孙女带来当年的通信原件,侄孙爱人是中国人

0
分享至

2025年9月3日,北京的清晨笼罩在一层薄雾中。天安门广场上,一场特殊的阅兵活动即将开始。人群中,一位身着深色西装的外国老人正专注地整理衣领。她的目光落在不远处的方阵上,神情肃穆。

这位老人,正是加拿大医生诺尔曼·白求恩的孙女莱斯利·白求恩。而她身旁,另一位金发碧眼的中年男子——白求恩的侄孙沃伦·白求恩——正低头调整手机,镜头对准了他妻子的笑脸。



他的妻子,是一位地道的中国人,此刻正用中文轻声叮嘱孩子们:“别乱跑,等会儿要见爷爷的英雄。”这场阅兵,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家族重逢。

一封通信原件,揭开尘封的战地故事

莱斯利·白求恩带来的那本泛黄日记本,成了当天最受瞩目的“文物”。翻开扉页,歪斜的字迹记录着1939年深秋的某个夜晚:“今天连续做了36小时手术,手指已经发抖,但我必须坚持……”

日记中夹着一张信纸,是白求恩写给妻子弗朗西丝的信。信中提到,他在河北唐县黄石口村的战地医院里,曾为一名重伤员缝合伤口。那名伤员后来成为老兵,如今已90岁高龄。



当这封信被念出时,现场突然安静下来。人群中,一位银发老人颤抖着站起身。他是当年那名伤员,此刻泪流满面:“白医生的手,比我父亲还稳。”他回忆道,手术后白求恩曾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好了,继续打鬼子!”这句话,他记了一辈子。

莱斯利轻声说:“祖父的日记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该做就做’四个字。”这句话,像一记重锤敲在观众心头。

沃伦·白求恩的出现,让这场阅兵多了一丝“烟火气”。他的妻子张莉,抱着两个混血孩子挤在人群里。小女儿好奇地指着方阵喊:“爸爸,那些人是爷爷的战友吗?”沃伦笑着摸摸她的头:“差不多吧,爷爷的战友现在都成了神仙。”他的回答引来一阵笑声。



沃伦的“中国情结”并非偶然。他的妻子是河北人,两人在多伦多相识。婚后的沃伦常对朋友说:“我丈母娘没上过学,但她知道白求恩是谁。”这句话让他既骄傲又羞愧。

为了弥补“文化差距”,他带着全家回中国“补课”。在河北唐县白求恩纪念馆,他特意把儿子带到祖父的手术台前:“这是你爷爷最后一台手术的地方。”



有趣的是,沃伦的“中国身份”让他成了“行走的活体标本”。某次在唐县街头,他被一群学生认出:“您是白求恩叔叔的孙子?”孩子们热情地拉着他合影,甚至有人用中文喊:“爷爷的英雄!”这让沃伦哭笑不得:“我哪敢当英雄,只是个普通加拿大人。”

中加友谊的“活化石”:家族如何延续精神?

白求恩家族的中国行,早已超越了“纪念”范畴。他们像一群“文化翻译官”,用行动诠释中加友谊的深层含义。

在河北唐县,莱斯利特意拜访了白求恩曾居住过的窑洞。她发现,当年祖父用过的木床和铁皮柜,仍保留着手术器械的划痕。她蹲下身,对着孩子说:“你看,这床板上还有你爷爷的体温。”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沃伦则更关注“当代传承”。他在北京某医院参观时,看到“白求恩式病房”的标识,立刻掏出手机拍照。他对医生说:“我爷爷的医术可能过时了,但‘救死扶伤’的精神还在发光。”一位年轻护士接过话头:“我们学的课本里,白求恩的故事比教科书还厚。”

更令人动容的是,白求恩家族成员开始尝试“中国化”。沃伦的女儿学会了用毛笔写“国际主义”四个字,他的小姨子(中国老师)甚至计划在加拿大办一场“白求恩主题课堂”。她说:“我想告诉孩子们,一个加拿大人为什么愿意为中国人牺牲。”



阅兵当天,白求恩家族的“世纪同框”成为焦点。他们与斯诺家族的后人、约翰·拉贝的孙子共同亮相。这些国际友人的后代,用各自的方式延续着先辈的使命。

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调侃:“原来当年救中国的‘老外’们,早就埋下‘中加友谊’的种子。”这句话虽戏谑,却暗合历史逻辑。白求恩的侄孙沃伦曾说:“我们家族的中国故事,比加拿大本土还长。”

更意外的是,白求恩的通信原件中,竟藏着一段“未公开的秘密”。莱斯利透露,祖父在信中曾写道:“我担心自己撑不了太久,但请告诉弗朗西丝,我在中国找到比医学更重要的东西。”这句话引发猜测:白求恩是否在战地日记中另有未写完的内容?

白求恩家族的中国行,最打动人的不是“宏大叙事”,而是细节中的真实。在阳台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沃伦的小女儿指着白求恩的照片问:“爷爷为什么穿军装?”张莉笑着回答:“因为他想和中国战士一样战斗。”



这种“沉浸式传承”正在改变年轻一代。沃伦的儿子汤姆在参观后说:“以前我以为爷爷是‘课本里的医生’,现在我觉得他是‘生活中的榜样’。”他计划学医,理由简单直接:“想帮更多人。”

而莱斯利更关注“精神落地”。她在采访中提到:“祖父的精神不是‘高大全’,而是‘做该做的事’。比如他给穷人生娃不收钱,比如他骑马送药到老乡家。这些小事,比任何勋章都重要。”

尾声:跨越80年的握手,未来会怎样?

阅兵结束后,白求恩家族成员站在天安门广场合影。阳光透过云层洒在他们身上,有人笑着抹去眼角的泪。沃伦悄悄对妻子说:“下次带孩子来,咱们住唐县,睡窑洞。”

这场跨越80年的重逢,没有煽情的口号,只有沉默的凝视。就像白求恩的日记本,字里行间写满“平凡”,却足够震撼人心。



或许正如毛泽东当年所言:“白求恩同志是高尚的人。”而今天,他的后代用另一种方式证明:高尚,可以是日常的坚持;英雄,可以是平凡的选择。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小黎说事
小黎说事
精彩评论,每日更新
1188文章数 3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美财长声称中方提出非常"激进"要求 外交部回应

头条要闻

美财长声称中方提出非常"激进"要求 外交部回应

体育要闻

诺维茨基退役十年后,德国篮球走向巅峰

娱乐要闻

60岁张曼玉定居法国:瘦成皮包骨?

财经要闻

华与华秒怂 罗永浩称已接到对方道歉

科技要闻

官方:英伟达违反反垄断法 将施进一步调查

汽车要闻

后轮转向和5C 2026款梦想家把想到的都给了

态度原创

游戏
房产
旅游
本地
公开课

双人合作游戏《乐高旅行者》IGN8分:全年龄佳作

房产要闻

当海口书包房卷向「未来」,这里的孩子和房价,都在高速超车!

旅游要闻

热闻|清明假期将至,热门目的地有哪些?

本地新闻

云游中国 | 草原驭秋风 祁连山邂逅黑河源头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