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太平天国真的是一场宗教起义?
其实背后更真实的推手,是一场在广西爆发的,大规模土客械斗。
客家人被杀被烧,无家可归,最后变成太平军主力,他们为啥选了洪秀全?
土客矛盾的根源
广东和广西不是一直太平的地儿,明末清初一场接一场的战乱,把一批又一批的客家人逼出老家。
尤其在“迁界令”那几年,福建、江西那边的客家族群,不得不带着家眷往南边逃,最后进了广东,再往西挤到广西。
进了山区,把山头开成田地,住下来了。
问题马上来了,那地儿早有人——本地土著,主要是广府人、壮族,靠着江边河谷种田过活。
他们看着这些说着“怪话”的客家人,眼里没一点好脸色。
刚开始客家人还客气,等人口越来越多,分到的地越来越少,争斗也越来越凶。
到了清代中期,人口暴涨。
1851年,整个广东人均只有一亩多地。客家人开荒手快,力气大,挤掉了不少土著的活路。
矿上干活的、烧炭的、砍柴的、挑水的,慢慢都换了人。
广府人窝着火,偏偏朝廷不管这点小地头事,久而久之,全变成私下斗。
别光看地盘,文化这事儿更伤人。
客家人习惯把祖宗骨头背回老家安葬,叫“背祖骨”;客家妇女裹脚少,土著就说是“没家教的大脚婆”。
常见的是庙宇冲突,土著不让客家人进庙拜神,说他们是“异类”。
村里建了个新庙,也不给客家人掺和。
有些地方干脆撕破脸。
1842年,阳万一带,59个客家人被壮族趁夜杀光,连人带屋烧了,像这种事,官府知道也不想查。
山高皇帝远,没人管。这种日子,打就是唯一出路。
所以客家人抱团,村村都有宗族武装。小的靠“门楼刀”,大的请“客勇”,青壮都练过。
土著也不软,联手壮族,搞大规模围村清人。十几年来,广西成了械斗最频的省。
这些冲突一代传一代,从地盘打到神庙,从水源打到市场。
两边结仇太深,官府不敢插手,结果全靠刀说话。
械斗激化与客家人投奔拜上帝会
1840年前后,广西贵县局势越发不对劲,每年都死人,火烧村是常事。
土著和壮族组织成几百人一队,穿黑衣戴斗笠,专挑山里客家村下手,白天围村,晚上放火,见男的砍,女的绑走,客家村子一个个在地图上消失。
1850年那一仗最狠。
贵县东南部,土著发动大规模袭击,几乎把七八个客家村子都灭了。
死的死、逃的逃,活下来的大概三千人,全躲进了桂平附近的紫荆山,这些人没地方去,听说山里有个洪秀全,说“信主能得救”。
紫荆山上的拜上帝会,本来只有几百人,三千客家人一进来,形势全变了。
这些人不是普通教徒,他们是刚打过仗、刚被屠村的生存者,家破人亡,仇恨压心底。
一听说“要反压迫”,立马就服。
洪秀全原来还愁没人,现在人多到要分寨住。
冯云山早有准备。他从1836年就在客家矿工、炭工那一带传教,嘴上说传福音,实则打地基。
他对客家人太熟了,知道他们最恨什么:官府不理、土著欺负、庙门不让进。
他就一句话:“信主,就有出头日。”
教规也合胃口,不准抽鸦片、不准搞迷信,强调“人人平等”,还有组织、有纪律,客家人一听就动心。
冯云山用这些年打下的关系网,把一批批村子连起来。
暗地里练兵、存粮、设岗哨,全按兵营来搞,到贵县大械斗后,三千壮丁直接变成武装队。
土著杀的是客家人,洪秀全收的是客家兵。
两广几十年械斗留下的仇恨,这一刻全被他吸进来了。
那年冬天,紫荆山彻底变了。
白天读圣经,晚上练兵,岗哨不眠,粮食上山,清政府压根没意识到,这群“宗教狂”已经换了模样,准备干大事。
金田起义与客家军的崛起
紫荆山人越来越多。练兵、屯粮、造武器,全都按部队那套来。
到了1851年正月,洪秀全没再藏着掖着,直接拉起了大旗,号称“受命于天”。
这不是单纯的宗教暴动,是一帮被灭了家、杀了亲的客家人,背着仇恨冲下山,外人看是金田起义,实则是一次“报村仇”的军事大行动。
起义那天,大约有两万多人。
大部分是客家人,身上伤没好,刀磨得亮。
有人穿着还沾着血的旧棉衣,有人手里拿的,是被烧毁祖屋时抢下的柴刀,口号喊得响:“灭族仇、破旧天!”
官军一时反应不过来,广西的兵太分散,大多驻在桂林、柳州一带,桂平这边只有几个县兵,根本拦不住。
太平军打的第一个城,是桂平,只用了几天,城就破了,清军守将逃跑,百姓开门送水送饭。
太平军不是乌合之众,打仗一点不乱。
前军探路,中军主攻,后军断粮道,全是打过山战的老手。
这些客家人,在几十年械斗里早就练出战术,谁负责冲,谁负责断后,谁先翻墙,分得清清楚楚。
这一战出了四个人的名字:杨秀清、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
全是广东梅州、嘉应州、程乡一带出来的客家人,也就是现在说的梅县人。
杨秀清号称“东王”,掌兵权;冯云山为“南王”,是组织骨干;韦昌辉是财政家底;石达开年纪最小,打仗最狠,后面名号大。
这几人本来都只是穷苦出身,要么是樵夫、矿工、私塾生,因为被排挤、被屠村,才上了山,跟洪秀全搞起义。
这不是一场靠梦想打下来的仗,是一场靠“亡命”打下来的仗。
他们走的路线,全是客家人聚集的地方。
人到哪,村就跟;旗一升,一村全投。后勤跟得上,兵越来越多,粮草全靠民众凑。
真正让官军怕的,不是洪秀全喊“天命”,而是这群打了几十年山仗的客家人,纪律强、命硬、不怕死。
北伐扩张与客家力量的衰退
打下桂平后,很多人以为太平军会扎营建都,等着官军来打。
洪秀全没这么干。直接南下北上,一路推进。
为啥不守广西?原因明明白白:广西地形破碎、水路断断续续,客家和土著的仇怨太深,留下来就是腹背受敌。
再说了,桂平虽破,但清军主力还在上游,一封锁大湟江,物资就断。
太平军知道,守不住就得走。
走得不是逃,是打通一条北上的路。
客家人习惯走山路,对山地水文熟得很。
他们从桂平出发,越过梧州、攻入湖南,水陆并进。清军守在要道,太平军就绕山路打包抄。
那几个月,打得最猛的,仍是客家兵,前面杀、后面追,一步不落。
1853年,攻下武昌,接着水军突袭南京,清军震动,短短两年,从桂平到金陵,客家军打下半个南方。
问题也出来了,客家军善打游击,不擅攻城,桂林之战就是例子。
太平军围了两个月,没拿下来,火炮太弱,攻坚设备几乎没有。靠的是拼命冲,死伤惨重。
那年后,冯云山死了,韦昌辉杀人太狠,内部开始出问题。
1856年天京事变,洪秀全下令清洗王室内部,韦昌辉被斩,杨秀清被诛,短短几个月,客家出身的核心将领几乎全没了。
新上来的人,大多是长江流域的江南人,不是客家出身。
太平军风格变了,军事力不再那么强硬,纪律松散了不少。
客家军从太平军中被边缘化,成了替罪羊,前期靠他们打下江山,后期却一个个被清理干净。
从1856年后,太平军开始败退。
南京虽守住,北伐失败,西征受阻,战线拉长、后勤出问题,靠江南新兵撑不起整支队伍。
客家人的力量在太平天国中快速升起,也迅速衰退。
这股因械斗而聚的铁流,最后消失在内斗与策略失误里。
参考资料:
1.《太平天国通史》罗尔纲著,中华书局,2000年
2.《广西客家人与土客械斗研究》黄汉儒,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