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动阅读)
⬇️
1985年10月,当《中国消费者报》的创刊号带着油墨香走来,我国消费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四十载春秋流转,《中国消费者报》始终怀揣“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的初心,回应消费者诉求,勇敢撕开虚假宣传的伪装,揭开行业潜规则的面纱,让公平正义触手可及。
值此创刊40周年之际,本报推出“我与《中国消费者报》的故事”专栏,诚邀与这份报纸共同成长的同路人,分享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记忆。相信这些故事里,有纸张的温度,有文字的力量,更有所有人对消费维权事业的执着坚守。
故事讲述人(滑动阅读)
唐楚尧,2019年11月担任广西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副秘书长,2021年7月担任秘书长。
这些年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路上,我觉得最幸运的是能有《中国消费者报》这样的好伙伴并肩作战。我们之间的故事,就像广西的油茶,越熬越浓,每一口都带着并肩前行的暖意。
踏遍八桂阡陌
记录消费者心声
记得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司法厅、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管局联合组织开展“广西服务千乡万村消费维权公益行动”,我第一时间想到这个活动要邀请《中国消费者报》的记者参加。农村消费痛点藏在田间地头,光靠我们喊口号没用,得让更多人看见真实的情况。
出发前一晚,我和记者在办公室对着地图圈重点:“田东芒果被虚假宣传坑了,得去做合规教育;三江村寨语言不通,我已经找好翻译。” 记者边记边笑:“您比我们想得还周全。” 我拍着他的肩说:“维权不怕山高路远。”一路上,《中国消费者报》的记者跟着我们翻山越岭,在烈日下记录我们给村民普及消费维权知识的场景,在车间里用镜头记下我们送法入企的精彩瞬间。
今年7月,我们连续3天搞了3场“广西服务千乡万村消费维权公益行动”,《中国消费者报》一场不落地跟踪报道。记得在金秀县搞活动时,大瑶山里的天气说变就变,一场急雨来得猝不及防,为了拍好村民参与活动的生动瞬间,记者站在雨棚外冒雨拍摄,我又着急又感动,急忙走过去给记者撑住伞,他却举着照相机念叨:“您看,大爷这笑容多实在!”
近年来,《中国消费者报》先后刊发5篇有关“广西服务千乡万村消费维权公益行动”的报道。看着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新闻报道关注农村消费环境,看着乡亲们拿着报纸来咨询消费维权问题,我打心底里感谢《中国消费者报》。那些报道就像不知疲倦的传声筒,把消费维权的声音送到了壮乡最需要的地方。
联手化解痛点
让共享电车 “明码标价”
2022年,广西消委会在整理投诉时发现,广西共享电动车藏着不少坑。于是,我们决定启动“2022年广西共享(电动)自行车行业消费调查”。当时,我整理了所有投诉案例,第一时间送到了《中国消费者报》广西记者站,希望能够及时报道这一乱象。
那些日子,我与《中国消费者报》广西记者站的记者天天碰头,一起分析案例,一起琢磨怎么才能让报道既客观又有力度。2022年11月11日,《广西调查共享电动自行车“杀熟”》在《中国消费者报》头版刊发。我拿着报纸看了一遍又一遍,这是广西消委会与中国消费者报社又一次的完美合作。
报道的效果是完全超出预期的,133万次的阅读量以及48家媒体对文章进行转载,这篇文章还入选2022年度十大消费维权新闻。当看到共享电动自行车运营平台更改了合同条款,弹窗广告也没了踪迹,计费也更加透明,我知道这背后有我们的努力,也有《中国消费者报》的功劳。
消费教育暖壮乡
一纸报道架桥梁
在宣传广西消委会“一老一小”消费教育这件事上,《中国消费者报》的记者更是让我刮目相看。记得今年“广西三月三”期间,我们到广西老年大学开展老年消费教育,一位老先生指着《中国消费者报》刊登的广西和贵州联合开展“3·15”活动的报道跟我说:“两个省区工作联动,我们以后跨区旅游消费,就没啥后顾之忧了嘛,这法子好啊。”这一刻,我意识到《中国消费者报》就像架在我们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让消费教育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看着孩子们拿着报纸跟家长讲维权,看着老人们把报纸当成宝贝一样收藏,我知道,这就是最好的消费教育。
坦白讲,这些年和《中国消费者报》打交道,早就不只是工作上的合作了。我们在维权现场并肩作战,一起在办公室探讨报道角度,一起分享维权成功后的喜悦。《中国消费者报》记者手上的笔,记录着我们的努力;《中国消费者报》刊发的新闻报道,则推动着我们消费维权事业的进步。有这样的伙伴在身边,再难的消费维权路,走起来也心里踏实。
记者手记
齐头并进
做好消保工作
2008年,唐楚尧在原广西工商局办公室负责宣传工作时,记者便与他认识。2019年唐楚尧调任广西消委会副秘书长后,记者不仅与他在宣传工作上并肩战斗,更是在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中和他紧密合作。在他讲述的故事中,记者发现总是无法回避掉自己的身影。这也让记者明白了,在新闻宣传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上,我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和使命。说起那些藏在壮乡山水间的维权故事,总会相视一笑。从“千乡万村”行动前夜与他对着地图圈重点,到共享电动车调查时一同琢磨报道方向,记者与他早已不是简单的采访与被采访的关系,而是并肩作战的信任伙伴。
广西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地貌,让每次下乡入村都是一次考验,但他那句“维权不怕山高路远”,成了后来我们每次下乡开展消费教育的信念。记得他说报社刊发的“千乡万村”报道被乡亲们当作维权指南,让他真正懂得了“媒体力量”的意义——不是猎奇,不是呐喊,而是消费者的诉求被听见、被尊重。那时候,记者就知道,他在心底早就把消费者当作了最重视的人。
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消费市场发展的最具体的工作。未来,《中国消费者报》仍会跟着唐楚尧和广西消委会,一同踏遍八桂阡陌,把壮乡百姓的消费心声写进报道,让每一次并肩,都能为消费者的安心添一份保障。
消费维权 携手同行
“我与《中国消费者报》的故事”
期待您的分享或留言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顾艳伟
编辑/李晓雨
监制/何永鹏 任震宇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 88315438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