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龙满族自治县,提起抗日英雄张书阁,老少皆知,家喻户晓,他的事迹广为传颂。
1903年10月,张书阁生于青龙三星口乡龙头村张杖子一个贫寒家庭。伯父的支持让他得以在本村私塾读了两年书。他天生热心肠,荒年里宁肯家人忍饥挨饿,也要把仅存的几升粮食分给断炊的乡亲,深受乡邻敬重。
1933年,侵华日军的铁蹄踏入青龙,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目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张书阁胸中忧愤如焚。他被推为伪甲长后却成了乡亲们的暗中保护者——悄悄抵制苛捐杂税,替穷苦人说话。
1941年秋,地方干部品振霄、杨子忠深入龙头村开展敌后游击工作,张书阁的家成了他们的“地下堡垒”。他经常冒险带路送信,组织群众“破交断线”,如暗夜中的引路星火。次年6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伪甲长身份作掩护,成为秘密交通线上的关键一员。
1942年7月,一道紧急军令在深夜送达:3天内筹粮3000斤、鞋袜50双,藏于洞子沟。敌特如网,筹粮无异于刀尖行走。张书阁却只对通讯员留下一句:“告诉马队长,我一定按时送到!”黑夜中他找到支部委员陈福兴共谋良策。次日,他借征集“义仓粮”之名走村串户,明摊粮,暗收鞋袜,机警避开特务耳目。短短三日,物资齐备,悄悄送达洞子沟,解了部队燃眉之急。
1943年10月13日,龙王庙敌伪召集沿路甲长,严令“戒备”,保护好途经龙头的日军运输队。散会后,张书阁拖着生疮的右腿,忍着钻心疼痛,疾步寻到接头人:“八路军就驻扎在歪顶沟!这是一个截击良机,我亲自去报信!”他路过家门未入,妻子唤他吃饭,他只丢下一句“急事”便消失在夜幕中。
当夜,张书阁与部队指挥员共商伏击之计。14日午夜,八路军潜伏于歹毒岭五里公路两侧。15日拂晓,日军119辆大车逶迤而来,随着三声枪响,霎时弹雨倾泻,杀声震天。仅一小时激战,歼敌33名,俘敌50余人,缴获大批军火、粮食、布匹等。待敌援军踉跄而至,我军早已隐入青山,唯余几十具敌尸与死骡马狼藉于道。
惨败后的日寇如疯兽般搜捕“告密者”。10月18日晨,特务头子范子和率人直扑张书阁家。张书阁被堵在屋内,未及答话,便被毒打捆绑拖走。
在龙王庙警察署,伪署长赵辅臣假意笼络,张书阁冷眼相对。酷刑接踵而至——皮鞭抽裂身躯,香火灼烧胸膛,辣椒水混着煤油灌入咽喉……他几度昏死又被冷水泼醒,始终只有三个字:“不知道!”敌人气急败坏,竟用绳索将他拴于马后拖行。血肉模糊的他被扔回监牢时早已不省人事。
1943年底,因叛徒出卖,敌人确知张书阁共产党员身份。当妻子含泪探监送衣,他平静诀别:“敌人要下毒手了。记住,我是共产党员!敌人长不了!带好孩子……”
1944年1月25日寒夜,枪声撕裂黑暗。年仅41岁的张书阁倒下了,他的名字化作青龙河畔一座不朽丰碑,精神如青龙河水奔涌不息。
记者手记:
铭记先烈 坚守信仰
踏上青龙的土地,追寻张书阁烈士的足迹,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在三星口一带,提起张书阁的名字,乡亲们眼中依然闪烁着敬仰与痛惜。那些口耳相传的故事——他如何在敌伪眼皮底下巧妙筹粮,如何拖着生疮的腿冒死报信,如何在酷刑下咬紧牙关只字不吐……无不令人动容。
他留给妻子的最后嘱托:“我是共产党员!敌人长不了!”信念穿透黑暗,他誓死不屈的事迹,化作一座丰碑在青龙河畔巍然矗立。英雄从未远去,他们的精神早已融入山河,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坚韧的脊梁。记录他,是为了铭记,更是为了传承那份在至暗时刻依然坚守信仰、甘为星火的赤诚。
来源:青龙报道
责任编辑:果依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