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肩像焊住的铁板,转个头都扯得肌肉发紧;弯腰拿东西时,腰椎突然传来一阵刺痛,半天直不起身;甚至手脚麻木成了常态,走路、端碗都得小心翼翼……
如果你也受到颈肩腰腿痛的困扰,平衡针值得深入关注,这门扎根传统中医、融合现代医学思维的针灸技艺,给越来越多的患者带来由痛到舒的转变。
![]()
提起平衡针,绕不开它的创立者——国医大师王文远教授,一位在针灸领域兼具影响力与卓越成就的医学专家。
王文远教授毕业于解放军军医学院,长期投身部队医疗工作,平衡针的诞生,最初源于对部队实战医疗需求的深度回应。
由于部队日常训练强度大,训练伤如肌肉扭伤、韧带拉伤等频发,很多战士受伤后疼痛剧烈、肢体活动受限,却因任务紧急无法长时间等待治疗。
传统针灸需严格遵循经络理论取穴,且往往要留针半小时以上,难以满足“快速缓解症状、不耽误实战任务”的急救需求,王文远教授萌生突破传统的想法,希望建立一种“快刺速效”的针刺技术。
自20世纪60年代末起,他以部队实战需求为起点,一头扎进针灸领域的创新研究,历经50余年临床探索与理论钻研,在传统针灸经络理论基础上大胆突破,最终构建起独树一帜的“平衡针学”体系。
与传统针灸侧重“调理经络气血”不同,平衡针的核心逻辑是激活人体自身平衡调控系统。
王文远教授通过海量临床实践发现,人体外周神经上存在38个“靶点开关”,针刺这些靶点,能向大脑中枢传递良性干预信号,再由中枢反馈调节脏腑、气血、筋骨的功能,让失衡的身体重新回归稳态。
多年来,平衡针的价值屡获权威认可,先后被列为军队、国家重点专科,入选国家“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项目;王文远教授累计开展新技术5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80余篇,斩获18项科技进步奖。
更难能可贵的是,王文远教授始终坚守初心:长期深入边防、海防、革命老区开展义务巡诊与培训;还参与北京奥运会、国庆阅兵等重大活动医疗保障,用精湛医术守护万千军民健康。
![]()
对深受疼痛困扰的普通人来说,平衡针最打动人的,是它十分契合快节奏的生活。
平衡针讲究“精准打击”
针对一个疼痛问题,往往只选1-2个核心靶点,且不局限于“痛点局部”。这种“少而精”的取穴方式,能减少患者的不适感,尤其适合对针灸有顾虑的人。
平衡针实现“当场见效”
颈肩僵硬的人扎完能轻松转头,腰痛患者能直起腰,肢体麻木感也会快速减轻。这种扎完就松快的直观效果,正源于其诞生之初“快刺速效”的研发初衷,让很多初次体验的人啧啧称奇。
![]()
从急诊无果到站立自如,平衡针止痛案例
上班族黄晓芳的经历,能让大家真切感受到平衡针“立竿见影”的魅力。
“没想到简单的蹲下、站起,能把我折腾到直不起腰!” 黄晓芳提起自己的经历仍心有余悸。
黄晓芳常年伏案,前几天下午处理工作间隙,做了个蹲下、站起的动作,腰椎左侧靠近骨盆的位置突然传来一阵钻心的发散性剧痛,根本无法直腰,眼前更是发黑,差点栽倒。
当时她一心惦记干活,想着忍忍说不定就过去了,熬了两三个小时,疼痛不仅没减轻,反而愈演愈烈,熬到当晚七八点,实在扛不住,迫不得已进了医院急诊。
做完常规的CT检查,并没有查出什么结果,医生推测可能是急性扭伤或拉伤,除了一盒止痛药、一张建议“卧床休息三五天”的病假单外,别无他法。
手头有一堆工作在赶进度,怎么可能连续三五天躺平,黄晓芳又急又无奈,机缘巧合之下,找到了国医大师王文远教授平衡针灸第二代传承人。
传承人了解完她的症状和就医经过,决定为她施针,意外的是,针刺的位置竟在眉心中间。扎针时几乎没有疼痛感,只觉得有轻微的酸胀感顺着眉心传来。短短三五分钟后,她先是明显感觉头顶的沉重感散了,模糊的视线变得格外清亮;紧接着,腰椎的疼痛也像被慢慢抽走一般。又过了大概十分钟,她试着站起来,痛感竟然完全消失了。
“扎针前,我还得猫着腰、一步一挪地爬楼梯,扎完针,走路轻盈,像腰没伤过一样。”黄晓芳语气里满是惊喜,“这平衡针也太神奇了!”
![]()
从部队实战需求催生的“快刺速效”构想,到王文远教授50余年的潜心钻研,再到其弟子、传承人的薪火相传,平衡针的价值不仅在于当场见效,更在于让传统针灸变得更贴近普通人的健康需求。
以妙手针法守护健康,助患者当场从疼痛中抽离,回归身心舒展与平衡,这便是帝寒金温推行平衡针的初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