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现实生活中的 “刚需生意”,那理发一定是绕不开的话题,毕竟每个人都有一颗爱美的心。
2021年,全国理发店数量达到114.4万家,行业一片繁荣。
然而短短三年后, 2024年的闭店数据却触目惊心,超过30万家理发店消失。
按理说,理发店又不跟服装店一样有电商商业的冲击,却突然迎来如此大规模的倒闭潮,实在是难以理解。
那么,这到底是为啥?
«——【·价格飞上天·】——»
其实,不是市场抛弃了理发店,而是理发店自己赶走了顾客。
曾几何时,理发就是个简单明了的消费,进门剪个头,十块二十块搞定。
可现在进一家看上去还不错的理发店,动辄就是上百元。
更夸张的是,剪个头发还分等级——首席洗剪吹128,总监洗剪吹188,督导洗剪吹258。
听着高大上,可这些头衔背后,往往跟技术没多大关系。
很多所谓的“总监”和“首席”,其实就是刚入职三个月的新手,培训几天就上岗,纯粹是拿来忽悠人的。
当然,理发店成本也确实高。
尤其在一线城市,商圈里一家50平米的店,月租动不动四五万,再加上水电、人工,压力不小。
为了维持运营,很多店就开始玩起了价格游戏,把普通剪发包装成“设计师专属服务”,价格一下子从30飙到150。
贵就贵吧,要是真值这个价,顾客也许还能接受。
可问题就在于,价格上去了,服务和质量却没跟上。
«——【·技术还不行·】——»
空气刘海剪得跟狗啃似的,参差不齐;八字刘海修得像鲶鱼须,软塌塌地挂在脸颊两边;想要个高层次剪发,结果出来活脱脱一个炸毛狮子头。
这些糟心经历在社交媒体上比比皆是,难怪网友们会总结出那句经典梗:"没有人能笑着走出理发店"。
消费者花了大价钱,却换来这样的结果,心里憋屈可想而知。
价格贵就算了,技术不行也剪完了只能忍了,最让人反感的是那些没完没了的套路。
«——【·套路深过海·】——»
从踏进店门开始,顾客就掉进了一个精心布置的营销陷阱。
洗头时,小哥小妹卖力推销精油护理;剪发时,发型师见缝插针地推荐会员卡,把办卡优惠说得天花乱坠;就连吹风时都不忘见机行事,暗示烫发染发能让人更时尚。
根据消费者服务平台的数据,72%的投诉都涉及强制消费,平均每个顾客进店要经历6次以上的推销轰炸。
这哪是来享受服务的,分明是来遭罪的。
而办卡套路更是深不可测。
普通价和会员价能差出一倍还多,明明办卡时说好的优惠,等消费者真充了钱,下次再来时不是被告知优惠活动过期,就是冒出新的限制条件。
这种玩法,短期内可能圈到点钱,长远来看,完全是在透支信任,把顾客全赶跑了。
«——【·选择变多了·】——»
而且现在理发的选择也比以前多了太多。
10元快剪店遍布各大超市门口,不推销、不办卡,简单利落,特别受男士欢迎。
家用理发器这几年销量也年年攀升,尤其是疫情期间,很多人买了理发器自己动手,不仅省了钱,还觉得挺有意思。
算一笔账就明白:现在理发起步价都要三五十,一个不错的理发器才一百多,用三四次就回本了,之后全是省下的。
DIY美发产品也越来越丰富,各种品牌的染发剂、卷发棒,操作简单效果也不差,爱美的年轻人完全可以自己在家打造造型。
网上美发教程一抓一大把, 跟着学,不一定比去店里差。
再加上现在社会逐渐老龄化,中老年人理发需求本身就在减少。而年轻一代的发型趋势也越来越简约,寸头、中短发成为主流,甚至还有人用假发片替代日常打理。
这些变化,都在一点点蚕食传统理发店的市场。
所以说,这一波倒闭潮,其实是市场的一次自我净化。
洗掉那些不靠谱的、只会玩套路、技术不过关的店面,留下的才是真正靠手艺吃饭、为客人着想的理发店。这个行业,终究要回到“手艺活”的本质。
剪得好不好,顾客心里有数。每一次满意的服务,才是最好的广告。
理发店走到今天这一步,怪不了电商,也怪不了疫情,甚至怪不了消费者。唯一能怪的,就是自己那颗急于求成、忘了初心的心。
剪刀能剪出漂亮的发型,却剪不断自己种下的恶果。要想真正实现救赎,或许只有一条路:放下套路,重新拿起剪刀,回到最初那个纯粹理发的时代。
只有真诚、专业、靠谱,才能重新赢得顾客的信任。
否则,再多的营销手段、再高级的装修,也救不了远离人心的生意。
参考信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