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江洲 中国人体工程学研究院书记
若将中华民族比作一个运转精密的生命体,那么"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就像维系全身协调的运动神经——它不仅要让各个"器官"感知彼此的存在,更要推动它们形成"动作共识"。当中华民族通过认知互通打破了隔阂的"第一道屏障",接下来的旅程,便是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锻造"相互认同"的"肌肉记忆"。这恰如人体的肌群协作:唯有经过反复磨合,手臂与腿部才能在奔跑时形成完美配合,躯干与四肢才能在跳跃时达成力量共识。
一、认同的本质:如同肌体的"协同发力机制"
在人体工程学中,最精妙的不是单一器官的强大,而是不同部位的"协同效能"。比如抬手取物这个简单动作,需要肩关节的灵活转动、肘关节的精准屈伸、腕关节的细微调整,甚至腰腹肌肉的辅助稳定——任何一个环节"不认同"整体指令,动作就会变形。中华民族各民族间的相互认同,正是这种"协同发力机制"在社会层面的投射。
这种认同不是消除差异的"同质化",而是像人体肌群那样"和而不同"的协作。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一缩一舒,看似相反却共同完成手臂运动;就像藏族的锅庄舞与朝鲜族的长鼓舞,节奏舞姿各异,却能在"民族团结广场舞会"上共舞一曲。认同的真谛,在于承认每个民族都是共同体"运动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各自的"发力方式"最终都服务于整体的"前进方向"。
现实中,这种"协同认同"的缺失往往表现为三种"运动障碍":
发力错位。就像走路时左右脚节奏混乱会导致跌跤,当各民族的发展理念缺乏共识,也会出现"各吹各的号"的困境。比如在一些多民族聚居区,若只顾推行单一的产业模式,忽视不同民族的生产传统,就会像强行让手指模仿脚趾的动作——看似努力,实则违背了"肌体"的自然规律。
感知偏差。人体的平衡感来自内耳前庭与视觉系统的协同,若二者信号冲突就会眩晕。民族间的认同也是如此:当城市居民觉得牧区群众"守旧",牧区群众觉得城市居民"浮躁",这种相互的认知偏差,就像前庭与视觉"各说各话",让共同体的"平衡感"出现紊乱。
衔接断层。关节是连接骨骼的关键,若膝关节润滑不足,大腿与小腿的运动就会脱节。在民族交往中,这种"关节断层"常常表现为沟通渠道的缺失:社区里的文化活动只吸引单一民族参与,基层治理中听不到少数群体的声音,就像骨骼失去了关节的连接,看似相邻却无法形成合力。
这些障碍的本质,不是各民族"不愿协同",而是缺乏让彼此"学会协同"的机制。就像运动员需要通过反复训练形成肌肉记忆,各民族间的相互认同,也需要在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中,慢慢找到"共同发力"的节奏。
二、交往交流交融:如同"关节润滑与肌群训练"
人体要实现流畅运动,离不开两个关键:关节的润滑让衔接更顺畅,肌群的训练让协作更默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交往交流交融",正是这样一套"润滑+训练"的系统工程——它通过搭建平台、创造场景,让各民族在共同参与中消除"摩擦",在协同行动中强化"共识"。
(一)群众活动:给"社会关节"注入润滑液
关节滑液的作用是减少摩擦、提升灵活度,群众活动就像给民族交往的"社会关节"注入滑液,让不同群体在轻松氛围中打破隔阂。在云南普洱的"民族团结月"里,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拉祜族的葫芦节不再是各过各的,而是变成了"民族狂欢周":汉族群众跟着傣族同胞学跳孔雀舞,彝族小伙教回族姑娘弹大三弦,孩子们不分民族地围着篝火追逐——这些看似琐碎的互动,实则在给"认同关节"做"润滑保养"。
更动人的是那些"日常化的交往场景":社区食堂里,维吾尔族大妈教汉族媳妇做抓饭,汉族师傅给藏族同胞露手拉面手艺;菜市场中,苗族摊主用壮语和顾客讨价还价,侗族阿姨帮汉族邻居照看孩子。这些场景没有刻意的"教育目的",却像关节滑液一样自然渗透——当一个回族大叔能叫出小区里所有民族孩子的小名,当一个壮族奶奶会在春节给邻居送粽子、开斋节收到汉族邻居的油香,"我们"的概念就在这些烟火气中悄然生长。
某社区的"民族家庭结对"活动颇具创意:让不同民族家庭互认"亲戚",每月一起做一次饭、搞一次家庭聚会。参与的张阿姨说:"以前觉得哈萨克族邻居很神秘,结对后才发现,他们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我们差不多,都讲究'诚实守信'。"这种"发现共同点"的过程,就像关节在润滑后逐渐舒展——原来那些看似"不同"的表象下,藏着那么多相通的情感与价值观。
(二)基层治理:如同"核心肌群"的协同训练
核心肌群是人体力量的中枢,腰腹、脊柱周围的肌肉协同工作,才能让四肢活动更稳定。基层治理就像共同体的"核心肌群训练",通过吸纳各民族参与决策、解决问题,让不同群体在协同行动中形成"共识力量"。在内蒙古阿拉善的牧区,"草原110"巡逻队里既有蒙古族牧民、汉族干部,也有回族商户、藏族僧人——他们一起调解邻里纠纷,一起防范草原火灾,一起救助被困游客。在一次次共同应对挑战的过程中,"谁是哪族人"的标签渐渐模糊,"我们是草原守护者"的认同越来越清晰。
在浙江衢州的多民族社区,"议事会"的组成堪称"微型民族博物馆":有畲族的老支书、回族的企业家、苗族的教师、汉族的社区工作者。讨论"老旧小区改造"时,畲族代表会提醒保留晾晒糯米的公共空间,回族代表会建议增设净手设施,汉族代表则关注无障碍通道的设计——这些不同的声音最终汇总成"所有人都满意"的方案。这种"在差异中找共识"的过程,就像核心肌群的收缩与舒张:看似各有方向,实则共同服务于整体的稳定。
基层治理的妙处,在于它让认同从"情感共鸣"落地为"实践共识"。当彝族村民和汉族技术员一起改良核桃品种,当藏族医生和回族护士在村卫生室搭档出诊,当不同民族的代表在村民大会上为了集体利益争得面红耳赤又握手言和——这些具体的协作,比任何口号都更能让人感受到:我们的利益绑在一起,我们的未来休戚与共。
(三)社群建设:打造"肌群协作"的训练基地
健身房是肌群训练的专门场所,社群建设则像为民族交往打造"认同健身房"——在这里,不同民族可以通过共同的兴趣、目标形成稳定的"社群肌肉"。在新疆乌鲁木齐的"民族团结大院"里,居民们自发组织了"四点半课堂":退休的维吾尔族教师教孩子们学汉语,汉族工程师带青少年搞科技小发明,哈萨克族骑手给孩子们讲草原生态知识。这些孩子长大后,或许记不清课堂内容,却一定记得"和各族伙伴一起成长"的温暖。
更具活力的是那些"跨界社群":在四川凉山,"民族青年创业联盟"里,彝族的电商主播、汉族的设计师、藏族的手工艺人一起开发文创产品;在福建泉州,"海丝文化研究会"聚集了回族的航海后裔、汉族的古港研究者、畲族的歌谣传承人,共同挖掘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这些社群像"拉力训练器",让不同民族在共同目标的牵引下,感受到"1+1>2"的协作力量。
社群建设中最动人的,是那些"从兴趣到认同"的转变。一群不同民族的广场舞爱好者,最初只是为了健身,后来一起为社区老人表演,再后来自发组织赈灾捐款——他们的关系从"舞伴"变成了"同事”;几个分属不同民族的球迷,从一起看球到一起组织青少年足球赛,再到共同维护社区球场——他们的认同从"球迷"扩展到了"社区守护者"。这种渐进式的融合,就像肌肉在训练中慢慢生长:不惊天动地,却扎实有力。
三、共识的形成:如同"肌体的条件反射"
人体的条件反射,是经过反复刺激形成的本能反应——敲一下膝盖,小腿会自然弹起;遇到强光,眼睛会自动眯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共识",也是这样一种"社会条件反射":当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反复体验"共同行动-共同受益"的过程,就会形成"有事一起扛、有难一起帮"的本能认同。这种共识不是靠说教灌输的,而是在实践中"练"出来的。
(一)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协同"
就像学游泳要先克服对水的恐惧,民族间的共识往往始于"被动参与",终于"主动协同"。在贵州黔东南的侗寨,最初搞"民族文化旅游"时,侗族村民觉得"汉族游客不懂我们的大歌",汉族商户觉得"侗族规矩太多"。但当他们一起接待游客、一起解决纠纷、一起分享收益后,情况慢慢变了:侗族老歌师会主动教汉族导游唱侗歌,汉族老板会请侗族绣娘给店铺做装饰。这种转变,就像从不习惯水的人慢慢学会换气——当意识到"协同"能让彼此更好地生存,主动配合就成了自然选择。
在青海海东的移民社区,刚搬来时,回族、藏族、汉族群众各住一片,很少往来。社区干部组织"互助小组",让大家一起平整土地、修建水渠。起初有人抱怨"凭什么帮他们",但当水渠修好,所有地块都能及时灌溉,收成比往年翻了一番时,抱怨变成了"下次修水渠喊我一声"。这种从"要我协同"到"我要协同"的转变,就像肌肉从"被动拉伸"到"主动发力"——认同的种子,早已在共同受益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二)从"文化尊重"到"价值共鸣"
人体的美感不在于单一部位的完美,而在于整体的和谐。民族间的共识也不止于"尊重差异",更在于从差异中提炼出"共同价值"。在宁夏吴忠的"民族团结餐厅",菜单上既有回族的手抓羊肉,也有汉族的酱牛肉,还有满族的萨其马——但老板说:"我们最讲究的不是'各做各的',而是'一起干净、一起实在'。"这"干净"与"实在",就是超越民族差异的价值共鸣。
在西藏日喀则的边境村,藏族牧民、汉族守边战士、门巴族护林员一起巡逻。他们语言不同,习俗各异,却有一个共同的约定:"看到陌生人要盘查,发现火情要报告,遇到困难要伸手。"这个约定背后,是"守护家园"的共同信念。当藏族老阿妈给巡逻的汉族战士递上酥油茶,当汉族战士帮门巴族老乡修理收音机,这些瞬间早已超越了"文化尊重"的表层,抵达了"我们都是守边人"的价值深处。
这种价值共鸣的形成,就像人体的"应激反应"——不需要思考,就能做出一致的选择。当疫情来袭,武汉的维吾尔族餐馆免费给医护人员送抓饭,西安的回族志愿者帮汉族邻居买菜,北京的藏族小伙加入社区防控队——他们或许说不清"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但在那一刻,"守护彼此"的本能反应,就是最生动的认同。
认同是"练"出来的生命默契
在人体工程学中,最高级的运动状态是"无意识的协同"——就像钢琴家的手指在琴键上跳跃,每个动作都精准无比,却无需刻意控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相互认同,追求的正是这种"生命默契":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慢慢形成"不用提醒的自觉",慢慢养成"彼此支撑的本能"。
从组织一场民族运动会,到共建一个社区学堂;从一起商量村里的事,到共同应对突发的难——这些看似平常的实践,实则是在给中华民族这个"肌体"做"协同训练"。当中华民族在一次次"共同做事"的过程中,从"知道彼此"到"理解彼此",从"尊重彼此"到"需要彼此","四个与共"的目的地就会越来越近。
这或许就是"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深层逻辑:它不是一条冰冷的"路线图",而是一条充满温度的"成长路"——就像一个人的肌肉会在训练中越来越强壮,一个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也会在交往交流交融中越来越深厚。而这条路的终点,正是每个民族都能在其中找到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的"共同家园"。
内容说明:文中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