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经济引擎突然失速!8月23日,德国总理默茨在下萨克森州党代会上说出了一句震惊全场的话:“以我们当前的经济产出,已无法维持现有的福利国家体系。”同日,德国联邦统计局将二季度GDP跌幅从0.1%下修至0.3%,正式确认德国陷入技术性衰退。
01 经济困局:福利体系与战争开支的双重挤压
默茨的坦白背后,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470亿欧元公民津贴、222亿欧元外国人支出、63亿欧元乌克兰难民安置费用。这些开支如同三座大山,压得德国财政喘不过气。
更令人担忧的是企业外迁潮。巴斯夫、大众等工业巨头加速向海外转移产能,中小企业破产数量创下历史新高。默茨承诺“对中型企业不增税”固然保护了企业,却让政府失去了最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社民党副主席克林贝尔所谓的“创造性解决方案”听起来更像政治辞令——在财政收入萎缩与福利开支刚性增长的矛盾中,根本没有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
02 选择党崛起:民众用脚投票
三天后的民调结果令人震惊:极右翼德国选择党(AfD)以26%的支持率首次登顶,将默茨的联盟党(25%)挤到第二。东部地区更是给出35%的超高支持率,表明选择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东部代言人”。
选择党的竞选口号直击民心:“面包比乌克兰的自由更重要”。党主席魏德尔的地铁广告牌 campaign 简单粗暴却有效:重启北溪、买便宜俄气、停止援乌、把钱花在德国医院和学校。
当冬季暖气账单比去年翻倍时,选民的务实选择战胜了意识形态偏好。德国民众开始算账:为什么我们要为千里之外的战争牺牲自己的生活质量?
03 默茨的两难困境
默茨政府陷入前所未有的执政困境。对外,要在特朗普的“美国优先”与普京的“能源杠杆”之间艰难周旋;对内,既要守住社民党“不砍福利”的底线,又要回应联盟党基层“停止援乌”的呼声。
8月29日,默茨试图左右逢源:一方面表态“希望促成泽连斯基与普京会晤”,另一方面又悄悄批准5亿美元对乌军援。结果适得其反——选择党批评其“煽动战争”,社民党指责其“对俄软弱”。
这种摇摆立场反映出默茨政府的战略迷茫:既无法彻底转向和平主义,又不敢继续强硬抗俄。领导力的缺失让民众对传统政党的信任降至冰点。
04 普京的“躺赢”战略
俄罗斯成为这场危机最大受益者。虽然北溪管道被炸,但德国企业界已在秘密评估重启“北溪2号”B线的技术可行性。一旦柏林政治风向转变,克里姆林宫可在48小时内恢复供气。
更重要的是西方援乌联盟出现裂痕。德国作为欧洲最大金主,若削减200亿欧元援乌承诺,将产生连锁反应:美国共和党早已放话“欧洲不掏钱,我们也减”,乌克兰前线将面临弹药短缺危机。
普京不费一枪一弹,仅凭能源杠杆和战略耐心,就动摇了西方反俄统一阵线。这种“躺赢”策略正在收获意想不到的成功。
05 历史正在押韵
德国社会正经历“再意识形态化”过程。冷战结束三十年来,德国人首次同时面临安全环境恶化与福利体系收缩的双重打击。选择党的崛起不是原因,而是主流政党失败的结果。
三条危机线索值得关注:
预算博弈:9月联邦议院将审议2026年财政预算,社民党与联盟党在福利削减与援乌问题上正面碰撞;
街头运动:莱比锡“要暖气不要坦克”游行可能蔓延全国;
欧盟共振:法国极右翼和意大利政府已出现亲俄倾向,德国转向将导致欧盟统一战线崩溃。
历史不会重复,但总会押韵。1930年代大萧条让极端思潮抬头,2025年经济衰退又给了“德国优先”新的听众。唯一的区别是,这次的最大赢家可能正坐在莫斯科的办公室里,看着柏林的方向举杯庆祝。
德国这艘大船正在急转弯,而掌舵人默茨已经失去方向。当福利国家梦碎与战争疲劳症同时袭来,德国民众做出了最现实的选择——与其拯救遥远的乌克兰,不如先拯救自己的冬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