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南京还浸在半醒的薄雾里,长乐街的包顺兴面馆窗口已升起袅袅热气。铁锅与灶台碰撞出清脆声响,小排裹着酱汁在锅中翻滚,腰花遇热迸发鲜灵香气,肉丝裹着油花子滋滋作响——待这滚烫的浇头“哗”地浇在刚出锅的面条上,南京城的烟火气,便顺着这碗老卤面的香气,漫进了寻常日子里。
几经搬迁,不变的是那一口鲜甜
上午十点不到,包顺兴面馆的负责人哈辉正在厨房里忙活着。店面里的十张方桌早已坐得满满当当,住在附近的老夫妻点上两碗面、一笼汤包,慢悠悠地吃着,聊着家长里短。来南京旅游的一家三口分享着鸭血粉丝汤、赤豆酒酿圆子,品味朴实又温馨的南京的烟火气。
包顺兴的故事要从1937年讲起。那时它还叫“包顺兴茶社”,只是南京武定桥上一间棚屋,却凭着熏鱼面和小笼包火遍了街巷。挑着担子的工人、赶早市的居民,总会绕到茶社前,点上一碗熏鱼面。肥厚的熏鱼吸饱卤汁,外皮酥脆、内里鲜嫩,面条裹着老卤入口,咸鲜中带着回甘,成了无数人奔波日子里最踏实的慰藉。
后来,包顺兴茶社曾几经搬迁,也有过短暂的停业。直到1998年,“包顺兴”在长乐路162号重新竖起招牌,正式更名为包顺兴面馆。如今的包顺兴,紧邻夫子庙的朱墙黛瓦与三七八巷的市井热闹,成了南京城里一道独特的风景。从清晨五点到夜晚八点,店里的客流从未断过,熟客进门不用点菜,师傅便知是要小排面还是大肉面;初次到店的游客则捧着菜单细细挑选,来上一碗鸭血粉丝汤或者赤豆酒酿元宵,品尝最地道的南京味道。
为了这一口“地道”,店里的员工们每天早上五点便到岗忙碌。洗菜、切菜、炒浇头、煮面,每一道工序都有条不紊。负责人哈辉说:“要让老味道不变,靠的就是‘笨办法’。”从挑选新鲜的食材,到熬制老卤时严格把控火候,每一个细节,哈辉都亲自把关。老卤面的调料并不复杂,不过是盐、糖、酱油等几样家常食材,却熬出了最纯粹的鲜。“我们可以外带,但是不做外卖。”哈辉笑着解释,“面条要现煮才筋道,浇头要现炒才够香,现做现吃味道才最好。”忙活了一早上,哈辉也给自己来了一碗老卤面,他端着碗,就站在灶台边匆匆吃完,又继续投入到了忙碌的工作中。
除了老卤面,店里的小笼包也是招牌。面点师傅左手托着面皮,右手捏起馅料,指尖翻飞间,一个个小笼包便做好了。每包好一个,师傅就会把小笼包放到小秤上称重,“每个小笼包的馅料必须足秤,不能让食客吃亏。”蒸熟的小笼包端上桌,轻轻咬开一个小口,鲜美的汤汁瞬间在口中爆开,配上一口筋道的老卤面,便是南京人心中最地道的早餐搭配,也是刻在记忆里的家乡味。
秦淮八绝,江苏老字号面馆持续飘香
其实,很少有人知道,南京最早的小笼包,正是出自当年的包顺兴茶社。那时的熏鱼面与小笼包,一同被称作南京“早点四绝”,后来又入选“秦淮八绝小吃”,成为无数南京人的味觉记忆。1998年面馆重新开业时,为了恢复当年的特色,公司特意请回了曾在瞻园面馆工作过的老员工,老人们凭着记忆,一点点挖掘、整理传统小吃的配方,才让这些老味道得以重现。
如今,菜单上二十多种浇头里,既有小排、鳝丝、熏鱼这些经典款,也有双菇、炸酱等新式浇头,价格却依旧亲民,最便宜的鸡蛋面只要8元一碗,让更多人能尝到这份实惠的美味。
2014年,包顺兴被南京市老字号协会评为“南京老字号”;2018年,它又入选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来更是成为“江苏老字号”。南京夫子庙饮食总公司为它申请了商标注册,并担任保护单位。从此,包顺兴不再只是一家普通的面馆,更成了承载南京饮食文化的餐饮品牌。
八十余载光阴流转,武定桥的棚屋早已不在,包顺兴的招牌却愈发鲜亮。一碗老卤面,熬煮的不仅是食材的鲜,更是南京人的坚守与温情。它见证了城市的变迁,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也在时光的沉淀中,成为南京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现代快报/现代+ 记者 刘赟 尹翼星 文/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