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霜霉病概述
A.霜霉病的定义与病原特征
霜霉病是由卵菌纲霜霉目真菌引起的一类重要植物病害,其病原菌具有严格的寄生专化性。这类病原菌的菌丝为无隔多核,在寄主细胞间扩展,产生球状吸器穿透细胞壁吸收营养。不同作物上的霜霉病由不同的专化型引起,如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viticola)、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cubensis)等,存在明显的寄主专化现象。
B.霜霉病的传播途径与侵染循环
病原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也可在多年生寄主或温室作物上以菌丝体越冬。翌年春季,当气温回升至10-15℃且湿度充足时,卵孢子萌发产生游动孢子,通过雨滴溅散或气流传播到寄主表面。游动孢子在水膜中游动,找到气孔后形成侵染丝侵入寄主组织。在适宜条件下,潜育期仅为4-7天,随后产生大量孢子囊进行再侵染,一个生长季节可完成多次侵染循环。
C.霜霉病的危害与经济损失
霜霉病对作物生产造成三重危害:直接破坏叶片减少光合面积,影响果实发育导致产量下降;降低产品商品价值,使果实表面出现病斑或畸形;严重时导致植株早衰甚至死亡。在流行年份,葡萄霜霉病可导致减产30%-60%,黄瓜霜霉病严重发生时甚至可造成绝收,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二、霜霉病的症状与鉴别
A.系统症状表现
叶片特异性症状:初期在叶面出现淡黄色多角形病斑,受叶脉限制呈规则几何形状。随着病情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并融合,颜色转为黄褐色至深棕色。高湿环境下,叶背对应位置产生浓密的白色至灰白色霜霉层,这是病原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
植株系统性反应:受害植株生长受阻,新梢伸长缓慢,节间缩短。花穗和幼果受害后出现褐色病斑,表面覆盖白色霉层,最终导致落花落果。根部发育不良,吸收功能减弱,植株整体呈现营养不良状态。
B.鉴别诊断要点
与白粉病的区别在于:霜霉病霉层仅限于叶背,而白粉病两面均可发生;霜霉病病斑呈多角形且初期呈水渍状,白粉病病斑近圆形粉状。与细菌性角斑病的区别:霜霉病病斑较大且背面有霉层,角斑病病斑较小呈多角形,后期穿孔,背面无霉状物但常有菌脓。
三、霜霉病的防治方法
A.农业生态防治
作物布局与轮作制度:实施与非寄主作物2-3年轮作,如瓜类与禾本科作物轮作。规划种植区时注意风向,建立防护林带降低风速,减少病原传播。
水分精准管理:采用滴灌或渗灌方式,避免叶面结露。灌溉时间选择在上午,保证叶面在夜间保持干燥。建立排水系统,防止田间积水。
栽培制度优化:适时早播或晚播避开高发期。采用高畦栽培,增强通风透光。及时整枝打杈,保持植株间良好通风条件。
B.物理阻隔与环境调控
设施环境调控:在保护地栽培中,通过双层覆盖、通风排湿等措施,将空气湿度控制在85%以下。夜间适当加温,缩小昼夜温差,减少结露时间。
物理阻隔措施:使用防虫网阻隔病原传播,采用紫外线阻断膜抑制孢子萌发。发病初期可施用碳酸钙粉或硅藻土形成物理屏障。
四、霜霉病常用药物及其效果
A.化学防治体系
保护性杀菌剂应用
代森锰锌类制剂: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形成保护膜阻止病原侵入。用量为每亩有效成分120-150克,间隔7-10天喷施一次。注意均匀覆盖叶背叶面。
内吸治疗性药剂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如嘧菌酯):具有内吸传导活性,能抑制病原菌线粒体呼吸。使用浓度为1000-1500倍液,在发病初期开始使用,间隔10-14天。
复配药剂策略
将作用机制不同的药剂科学复配,如保护剂与治疗剂复配,延长药效期同时延缓抗性产生。注意选择具有增效作用的组合,如烯酰吗啉+代森锰锌。
B.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制剂应用
复合寡糖,顾名思义是由若干种寡糖构成的复合体。“寡糖”的中文名叫低聚糖,外文名:oligosaccharide,是指含有2-10个(也有资料说含有3-10个)糖苷键聚合而成的化合物,它们常常与蛋白质或脂类共价结合,以糖蛋白或糖脂的形式存在。
复合寡糖具有强力的激活土壤原生微生物菌群的功能,对农残降解、调整土壤及水体生态平衡、促进植物生长、抗连作障碍、修复土壤板结、恢复土壤团粒结构和透气性、提高土壤排涝保湿等具有很好的作用;对增强植物生长和固氮能力、分解秸秆类有机质、减少作物病害、释放被固定的磷酸盐和其他养分、修复板结土壤等也有非常好的效果。
复合寡糖对病虫害的好处
1、调整植物根系微生态平衡,通过根际微生物的作用防治植物病虫害
复合寡糖有促进植物根系有益微生物繁殖、调整根系微生态平衡的作用,通过微生态平衡提高植物抗病虫害的能力。
前面的研究和实验结果论证了复合寡糖对植物根系微生态平衡的修复作用,植物根系微生态平衡是根际有益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复合寡糖能够抑制害虫生长繁殖,很大程度上依靠根际微生物与植物病虫害之间的作用。
2、微生物几丁质酶对植物真菌病害的防治作用。
3、植物在病虫害的刺激下,会产生类农药性物质,可以杀灭害虫或抑制其繁殖。
4、微生物的分泌物对植物害虫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5、增强植物抗病能力。
6、加强植物源农药原理作用。
制剂中含有的植物抗虫因子有类似植物源生态农药的作用。
五、霜霉病使用药物的注意事项
A.科学施药技术
选择最佳施药时机,应在发病初期或气象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生时及时用药。喷药时间选择在早晚时段,避免高温强光导致药效下降。使用雾化程度高的施药器械,确保药液均匀覆盖特别是叶背部位。
B.抗药性管理
实施不同作用机制药剂的轮换使用,每个生长季节同一类药剂使用不超过2次。建立抗药性监测体系,及时调整用药方案。采用治疗剂与保护剂混合使用策略,降低选择压力。
C.环境安全与残留控制
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规定,采收前15-20天停止用药。优先选择低毒、低残留药剂,注意保护天敌和授粉昆虫。施药后及时清洗器械,妥善处理包装废弃物。
六、霜霉病综合防治展望
A.未来防治策略创新
分子育种技术培育抗病品种,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导入持久抗性基因。开发新型纳米农药提高药剂利用率,减少用药量。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病害预警系统,实现精准施药。
B.生态调控深化
建立作物-微生物互作调控体系,通过根际微生物群落管理增强系统抗性。利用植物伴生栽培技术,通过化感作用抑制病原菌发展。构建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提高系统稳定性。
七、参考文献
李宝笃等,《园艺作物霜霉病综合防控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23
CohenY.,"AdvancesinDownyMildewResearch",AnnualReviewofPhytopathology,2022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绿色食品生产中霜霉病防治技术规范》,2022年版
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组织,《作物病害综合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