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10多位B2B企业老板聊营销,80%都在吐槽同一个问题:“钱花了、人忙了,却不知道哪个动作有用”——投了SEM竞价,每天有表单进来,但分不清哪些是“凑数”的无效线索;市场部做了公众号、发了白皮书,却不知道客户看完后有没有进一步需求;销售手里堆着上百个客户电话,却只能靠“盲打”推进,根本不清楚客户之前关注过什么产品。
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B2B营销的普遍困境。《2022企业数字化转型焦点调研报告》早就指出,虽然50%的企业把数字化转型写进了战略,但在“市场营销/销售”这个核心领域,大多还停留在“工具堆砌”阶段:用A工具发邮件、B工具做表单、C工具看数据,数据不通、流程断裂,最后营销变成“靠感觉”,线索变成“沉睡资产”。
其实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不是再买一个新工具,而是搭建一套能贯穿“获客-培育-转化-协同”的B2B数字化营销系统。今天就从实战角度,聊聊这套系统该怎么建,以及为什么推荐MarketUP,踩过的坑、跑通的流程,都值得B2B企业参考。
![]()
一、先搞懂:B2B数字化营销系统,到底不是“什么”?
很多人觉得“数字化营销”就是上个CRM、开个企业微信,或者找个工具发EDM邮件——这完全错了。B2B业务的核心是“长周期、高决策”,客户从知道你,到下载资料、咨询demo、最终成交,可能要3-6个月,中间要经过十几次互动。如果每个互动环节都用不同工具记录,或者干脆靠销售“记笔记”,那最后必然是“线索断档、数据丢失”。
真正的B2B数字化营销系统,应该是“全域数据整合+全流程自动化”的闭环。简单说就是3件事:
- 所有客户动作能“追踪”:不管客户是从SEM广告点进来、公众号文章扫码,还是线下展会签到,都能留下轨迹,知道“他是谁、从哪来、关注什么”;
- 所有线索能“精准孵化”:不是把线索丢给销售就完事,而是通过标签、打分,把“只下载白皮书”的潜客和“申请demo”的高意向客户分开,用不同内容(比如行业报告、产品案例)持续触达,直到客户有明确需求;
- 市场和销售能“同频”:销售不用再问市场“这个客户哪来的”,市场也不用再跟销售“要线索转化数据”——所有信息在一个系统里,销售能看到客户的完整互动记录,市场能看到每条线索的转化进度。
而MarketUP就是把这3件事做到极致的系统,它不是单一工具,而是专门为B2B企业打造的“全域、全过程智能营销SaaS平台”——从营销基础设施搭建,到线索获取、孵化、协同,再到数据复盘,全流程打通,不用你再在多个系统间导数据、凑报表。
二、实战拆解:MarketUP怎么解决B2B营销的5大核心痛点?
我见过太多B2B企业踩的坑:官网做了半年,不知道哪个渠道带来的访客多;线索存了几百个,却分不清谁是目标客户;销售和市场互相甩锅,说“对方没做好”。下面就从实战场景出发,看看MarketUP是怎么逐个破局的。
痛点1:营销工具冗杂,数据不通,渠道效果“看不见”
很多企业的现状是:官网用A平台建的,表单用B工具做的,公众号数据在微信后台看,SEM数据在百度统计里——想知道“SEM带来的访客,有多少下载了官网资料”,得手动导3份数据凑,还不一定对。
MarketUP的解法:从“基础设施”开始,把数据入口打通
MarketUP的核心是“整合式营销基础设施”,不是让你推翻现有工具,而是把所有入口的数据都串起来:
- 营销型官网:不用懂代码,拖拽就能搭建,关键是能埋“UTM渠道追踪码”——每个推广链接(比如SEM广告、知乎文章)都带专属标识,客户点进来后,官网能自动记录“他从哪个渠道来、看了哪些页面、停留多久”。比如你投了“工业机器人”的SEM关键词,能清楚看到这个关键词带来的访客,有多少填了表单、下载了方案;
- 智慧名片:这是我特别推荐的功能,尤其适合B2B企业的销售。销售把智慧名片发给客户,客户只要点开,系统就会自动记录“他看了名片里的产品介绍多少次、有没有转发给同事”,还能自动给客户打标签、打分(比如看了3次产品页得20分,下载案例得30分)。之前有个做新能源的客户(拓邦数能),销售用智慧名片跟进客户时,直接说“您上周看了我们的光储充一体化方案,还转发给了技术部同事,要不要我们安排技术对接?”,客户当场就说“你们太专业了”,转化率直接提了35%;
- 公众号+企微集成:客户关注公众号、扫码进企微群,这些动作都会同步到MarketUP系统里。比如客户在公众号菜单点击“下载白皮书”,系统会自动记录他的微信ID、下载内容,还能同步到他的企微客户资料里——不用你再在微信后台和CRM间手动导数据。
简单说,用MarketUP后,你打开系统就能看到:“SEM渠道本周带来1841个访客,其中133个填了表单;知乎文章带来507个访客,28个下载了行业报告”——每个渠道的访问量、表单量、线索量都清清楚楚,不用再“猜哪个渠道有用”。
痛点2:线索收集难,不知道“谁是目标客户”,优质线索“漏走”
B2B企业的线索来源很杂:官网表单、公众号留言、线下展会、经销商推荐……但很多企业就是把线索存成“姓名+电话”,不知道“他是哪个行业的、有没有采购计划”,最后优质线索和无效线索混在一起,销售跟进不过来,优质的反而漏了。
MarketUP的解法:标签+打分,让线索“自己说话”
MarketUP的核心是“客户360°画像”,通过“自动化标签+线索打分”,把线索分等级,让你一眼就知道“该优先跟进谁”:
- 自动化标签:客户只要有动作,系统就会自动打标签。比如客户下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报告》,自动打上“制造业”“关注数字化”标签;客户填表单时选“需要智能控制系统”,自动打上“需求:智能控制”标签;甚至客户是从“新能源行业展会”扫码进来的,自动打上“来源:新能源展会”标签。不用市场部手动给每条线索打标签,效率提10倍;
- 线索打分机制:MarketUP有一套成熟的打分规则,比如“下载资料得10分、看价格页得20分、申请demo得50分”,还能根据你的行业自定义(比如做工业设备的,“公司规模200人以上”加15分)。系统会自动给每条线索打分,比如“某客户30分(下载报告+看产品页)”是MQL(营销合格线索),“某客户80分(申请demo+填采购预算)”是SQL(销售合格线索)——销售只要优先跟进80分以上的线索,不用再“盲打”。
我有个做管理咨询的客户(PPI衍畴咨询),之前线索转化率只有8%,用MarketUP给线索打分后,只跟进60分以上的高意向客户,转化率直接涨到22%——因为他们把精力放在“真正有需求”的客户身上,而不是在“只留了电话”的无效线索上浪费时间。
痛点3:线索孵化“靠感觉”,潜客“睡大觉”
B2B的客户决策周期长,很多客户下载了资料后,不会马上合作,可能要3个月后才会有需求。如果这时你不跟进,客户就会忘了你;但如果天天发广告,客户又会反感。
MarketUP的解法:自动化营销流,让潜客“主动找你”
MarketUP的“自动化营销工作流”,就是让你用“最少的人力,做最精准的跟进”。比如你可以设置一个“制造业潜客孵化流”:
1、当客户下载《制造业数字化报告》(触发条件),系统自动给客户打“制造业”标签,同时发送一封邮件,附《制造业客户案例》;
2、如果客户3天内打开了邮件(下一步条件),系统自动推送一条企微消息,邀请参加“制造业数字化直播”;
3、如果客户报名了直播(再下一步),系统自动把线索分给销售,同时给销售发提醒:“某客户报名直播,已下载报告、打开案例邮件,建议跟进时聊直播主题”;
4、如果客户没打开邮件,系统7天后自动发送一条短信,附“制造业解决方案”链接——不用市场部手动发邮件、发短信,系统全自动执行。
有个做生命科学的客户,用这个自动化流孵化潜客,原本“沉睡3个月”的线索,有23%重新激活,其中15%最终转化成了客户——这就是“精准孵化”的力量,不是乱发内容,而是根据客户的动作,推他感兴趣的信息。
痛点4:销售和市场“割裂”,互相甩锅
很多企业的矛盾:市场说“我给了100条线索,销售没跟进好”;销售说“市场给的线索都是无效的,根本不是目标客户”——核心是信息不通,销售不知道线索的来源和互动记录,市场不知道线索的跟进情况。
MarketUP的解法:“营-销协同”闭环,信息全透明
MarketUP最核心的价值之一,就是让市场和销售“同频”:
- 销售能看到客户的完整轨迹:销售打开系统,就能看到客户的所有互动记录——比如“某客户10天前从SEM广告进来,看了智能设备产品页,下载了案例,昨天报名了直播”。不用再问市场“这个客户哪来的”,直接能精准切入:“您昨天看的直播里提到的智能设备,要不要给您发份详细的参数表?”;
- 市场能看到线索的转化进度:市场在系统里能看到“每条线索分给了哪个销售、跟进到哪一步(比如“已沟通”“待demo”“已成交”)”,不用再跟销售“要转化数据”。比如看到“SEM带来的线索,转化成SQL的比例是30%,而知乎带来的是25%”,就知道该加大SEM的投入;
- 员工离职不丢客户:很多B2B企业怕员工离职带跑客户,MarketUP里的客户数据都存在公司系统里,不是员工私人微信里。就算销售离职,新接手的销售能看到客户的所有互动记录,不用重新破冰——有个做企业服务的客户,之前员工离职流失30%客户,用了MarketUP后,流失率降到5%以内。
痛点5:没有数据复盘,下次营销“还靠猜”
很多企业做营销,做完就算了,不知道“这次活动ROI多少”“下次该怎么优化”——比如线下展会花了5万,带来20条线索,但不知道这20条线索里有多少成交,最后算不清“单条有效线索成本”。
MarketUP的解法:数据看板+漏斗分析,让复盘“有理有据”
MarketUP的“数据BI看板”,不是给你一堆复杂的图表,而是直接呈现“你最关心的核心数据”:
- 渠道效果分析:能看到每个渠道的“访问量(PV)、访客数(UV)、表单量、线索量、SQL量、成交数”,甚至能算“单条SQL成本”(比如SEM渠道花了1万,带来10条SQL,单条成本1000元);
- 转化漏斗分析:能看到“Leads→MQL→SQL→成交”的转化率,比如“Leads到MQL转化率30%,MQL到SQL转化率25%,SQL到成交转化率20%”——如果发现“MQL到SQL转化率低”,就知道是“培育内容不够精准”,下次要调整;
- 活动效果分析:比如线下展会,能看到“邀约人数、报名人数、签到人数、留资人数、线索转化数”,算清“展会ROI”。有个做工业设备的客户,用MarketUP复盘展会后发现“某场展会单条SQL成本2000元,比SEM的1000元高”,后来就调整了展会策略,把预算倾斜到SEM上,每年省了15万广告费。
光说功能不够,得看实战效果。我给大家讲个MarketUP客户的案例——之前客户面临的问题是“获客渠道杂、线索孵化慢、销售跟进盲目”。
用MarketUP后,他们做了3件事:
1、搭建全域获客入口:在官网埋了UTM参数,区分SEM、知乎、行业展会的渠道;给销售配了智慧名片,线下展会时让客户扫码,自动记录客户轨迹;
2、设置自动化孵化流:针对“下载光储充方案”的客户,自动发送《新能源客户案例》邮件,3天后没打开的话,推送直播邀请;针对“报名直播”的客户,自动分给销售,附客户互动记录;
3、数据复盘优化:通过看板发现“知乎带来的线索,SQL转化率比SEM高15%”,于是加大知乎内容投入,减少SEM低效关键词的预算。
最后效果很明显:线索转化率从18%提到25%,高意向线索(SQL)量涨了40%,成交周期从原来的6个月缩短到4个月——因为客户在孵化阶段已经了解了大部分信息,销售跟进时不用再“从零开始”。
为什么推荐MarketUP?3个核心优势,比其他系统更懂B2B
现在做营销系统的不少,但为什么我特别推荐MarketUP?因为它有3个“懂B2B”的优势,是很多系统没有的:
1、全流程打通,不用“凑系统”
很多系统要么只做“获客”(比如表单工具),要么只做“CRM”(比如客户管理),中间是断的——你得把获客系统的线索手动导到CRM里,再把CRM的转化数据导回获客系统做复盘。而MarketUP从“获客-孵化-协同-复盘”全流程打通,所有数据在一个系统里,不用你再手动凑数据,市场部至少省了一半做报表的时间。
2、专为B2B企业设计,不是“B2C改的”
很多营销系统是为B2C企业设计的,比如侧重“电商转化”“社群裂变”,但B2B的核心是“长周期培育”“高决策协同”。MarketUP的标签体系、线索打分、自动化流,都是针对B2B的场景设计的——比如“公司规模”“采购周期”这些B2B特有的标签,“多部门决策人追踪”这种B2B特有的需求,都能满足。
3、服务到位,不是“买了就不管”
B2B企业的营销人员,很多不是技术出身,怕“系统太复杂,不会用”。MarketUP有10人+的售后服务团队,会给你配置专属服务顾问,从系统搭建、流程配置,到活动执行、数据复盘,全程协助——比如你要做线下展会,顾问会帮你设置“展会专属追踪码”“自动化邀约流”,活动后还会帮你做效果分析,告诉你“下次怎么优化”。
最后:哪些B2B企业该立刻用MarketUP?
如果你是这3类B2B企业,建议尽快上手MarketUP,早用早受益:
1、投了多渠道营销,但不知道ROI:比如投了SEM、做了内容、参加了展会,却不知道哪个渠道带来的线索能成交,钱花得“不明不白”;
2、线索太多,销售跟进不过来,大量线索沉睡:比如每月有几百条线索,但销售只能跟进20%,剩下的80%变成“沉睡资产”;
3、市场和销售互相甩锅,协同效率低:市场说“线索没问题”,销售说“线索质量差”,不知道问题在哪,也不知道怎么优化。
其实搭建B2B数字化营销系统,不用一步到位,你可以先从“渠道追踪+线索管理”开始,比如先用MarketUP搭建营销型官网,埋上UTM参数,看看哪个渠道带来的访客多;再用智慧名片收集线索,自动打标签——先把“数据入口”打通,再逐步做自动化孵化、营-销协同。
我见过太多B2B企业,因为早期没做数字化,后期客户数据丢了、渠道浪费了,反而花了更多冤枉钱。而用MarketUP的企业,大多在半年内就能看到变化:线索转化率提20%-30%,营销成本降15%-20%,销售和市场的矛盾也少了——因为所有动作都有数据支撑,不用再“靠感觉”“甩锅”。如果你也想让B2B营销从“裸奔”变成“数据驱动”,不妨试试MarketUP——毕竟服务过1500多家B2B企业的系统,踩过的坑、跑通的流程,都能帮你少走弯路,让营销真正成为企业增长的“引擎”,而不是“成本中心”。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