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这盘大棋,从不缺少年英雄。曹操二十岁举孝廉,孙策十七岁定江东,可陆逊的崛起,却藏着几分 “慢”—— 他不像周瑜那样一出场就风华绝代,也不像吕蒙那样靠 “刮目相看” 逆袭,早年更像个温吞的书生,在江东的角落里默默耕读、治军,直到一场大火烧红了夷陵的天空,世人才猛然发现:原来江东除了周郎,还有这么一位能扛得起江山的人物。可谁也没想到,这位曾救东吴于危难的 “擎天柱”,最后会栽在自家的内斗里,落得个被逼自杀的结局,像一盘下到一半突然被掀翻的棋,只剩满盘遗憾。
陆逊的起点,算不得顶尖。他出身吴郡陆氏,是江东的世家大族,可父亲早逝,他跟着祖父长大,早早便扛起了家族的担子。二十一岁那年,他应孙权的征召入仕,一开始没被派去打仗,而是管县里的事 —— 剿剿山贼,安抚安抚百姓。别人都觉得这差事没出息,陆逊却做得格外认真,他不仅把山贼收拾得服服帖帖,还把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连孙权都忍不住夸他:“陆伯言这小子,看着温和,办事倒有章法。”
后来孙权把侄女许配给陆逊,他才算真正踏入东吴的核心圈,可即便如此,他也没立刻得到重用。赤壁之战时,周瑜、程普在前线杀敌,他在后方练兵;吕蒙偷袭荆州时,他帮忙出谋划策,却只做个 “配角”,把功劳都让给了吕蒙。有人替他抱不平,说他 “太低调,埋没了本事”,陆逊却只是笑笑:“能为江东做事,在哪都一样。” 这份 “沉得住气”,后来成了他最厉害的武器。
真正让陆逊一战成名的,是夷陵之战。当时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江东上下一片恐慌,连孙权都慌了神,不知道该派谁去抵挡。这时候,吕蒙已经去世,周瑜、鲁肃也早已不在,满朝文武要么主张投降,要么主张硬拼,只有陆逊站出来说:“刘备来势汹汹,硬拼肯定不行,得用计。” 孙权看着眼前这个一直 “不起眼” 的书生,咬了咬牙,把全军的指挥权都交给了他,还封他为大都督。
消息传出去,江东的老将们都不服气 —— 韩当、周泰这些跟着孙策打天下的人,觉得陆逊就是个 “毛头小子”,根本不懂打仗,私下里没少议论他。陆逊也不生气,只是下了一道命令:“不管刘备怎么挑衅,都不许出战,谁要是敢违抗军令,军法处置!” 这一忍,就是大半年。刘备在前线急得跳脚,天天派人在营前骂阵,陆逊却像没听见一样,该练兵练兵,该查营查营,连眉头都不皱一下。
等到夏天来了,天气热得像蒸笼,刘备的军队把营帐扎在树林里,连在一起有七百里长。陆逊知道,机会来了。他先派一小队士兵去偷袭,故意输了一阵,让刘备更看不起他;然后趁着夜色,派士兵带着火把,偷偷摸到刘备的营寨旁,一把火点燃了营帐。风助火势,火借风威,七百里连营瞬间变成了一片火海,刘备的军队死伤无数,哭喊声、惨叫声响彻夷陵山谷。陆逊率军趁势追击,把刘备打得落花流水,最后刘备只能带着残兵逃到白帝城,没过多久就病死了。
这一战,不仅保住了江东,还让陆逊成了天下闻名的名将。孙权高兴得不行,把他封为江陵侯,还让他担任丞相,总管东吴的军政大权。那时候的陆逊,是江东真正的 “擎天柱”—— 对外,他坐镇荆州,防备曹魏和蜀汉;对内,他辅佐孙权治理国家,举荐贤才,连孙权都跟人说:“有伯言在,我睡都睡得安稳。”
可谁也没想到,这样一位功臣,最后会栽在 “立储” 这件事上。孙权晚年,在立太子的问题上犹豫不决,一会儿想立大儿子孙登,孙登死了又想立二儿子孙和,后来又偏爱小儿子孙霸,搞得朝廷里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孙和,一派支持孙霸,斗得你死我活。陆逊是支持孙和的,他觉得 “立嫡以长” 是规矩,不能乱改,于是多次给孙权上书,劝他早点定下来,别让大臣们分心。
可孙权晚年变得多疑,觉得陆逊是世家大族的代表,又手握大权,现在还干涉立储,肯定是想趁机夺权。于是,孙权开始处处针对陆逊 —— 先是把陆逊的外甥顾谭、顾承流放,又把支持陆逊的大臣一个个撤职,最后干脆派人去骂陆逊,说他 “心怀不轨,干涉皇家私事”。陆逊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忠心耿耿为江东,最后会被主公当成 “敌人”。他又气又急,加上年纪大了,身体本来就不好,没过多久就病倒了,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的江水,想起自己当年在夷陵烧起的大火,想起自己辅佐孙权的日子,眼泪止不住地流,最后一口血吐出来,就这么去世了,享年六十三岁。
陆逊死了,孙权后来也后悔了,可人死不能复生,他只能把陆逊的儿子陆抗封为建武校尉,让他继承父亲的爵位。陆抗后来也成了东吴的名将,镇守荆州,多次打败晋军,可他再厉害,也救不了已经腐朽的东吴。几十年后,晋军攻破建业,东吴灭亡,孙权当年种下的内斗恶果,最后还是让整个江东尝了苦。
陆逊的一生,就像江东的江水,有过平静的流淌,有过汹涌的波涛,最后却悄无声息地汇入了大海。他是个好将领,能在危难时力挽狂澜;他是个好大臣,能在太平日子里辅佐君主;可他偏偏不懂,在乱世的权力棋局里,光有本事和忠心还不够,有时候 “不站队” 比 “站对队” 更重要,有时候 “装糊涂” 比 “太清醒” 更安全。
有人说,陆逊的悲剧,是世家大族的悲剧 —— 他代表的吴郡陆氏,势力太大,早晚要被孙权忌惮;也有人说,是孙权晚年昏庸的悲剧 —— 要是孙权能像早年那样信任他,陆逊也不会落得这个下场。可不管怎么说,陆逊的故事,都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乱世里权力的残酷,照出了君臣之间的复杂,也照出了一个忠臣的无奈。
江东的江水还在流,夷陵的山还在那里,可那个曾经在夷陵烧起大火、守护江东的大都督,却再也不会回来了。人们还记得他的战功,记得他的谋略,更记得他的悲剧。他告诉我们,在乱世里,要想做成一件事,不仅要有本事,要有忠心,还要懂分寸,知进退;他也告诉我们,再厉害的英雄,也敌不过权力的算计,再坚固的江山,也经不起内斗的折腾。
陆逊的故事,不像周瑜那样带着 “既生瑜,何生亮” 的遗憾,不像诸葛亮那样带着 “出师未捷身先死” 的悲壮,却带着一种更让人唏嘘的 “无奈”—— 他明明做对了所有事,却落得个最坏的结局。这种无奈,像一根刺,扎在每个听过他故事的人心里,让人忍不住思考:到底什么是忠诚?到底什么是智慧?到底什么是乱世里的生存之道?
或许,答案就藏在陆逊临终前看的那片江水里 —— 江水无言,却见证了所有的忠诚与背叛,所有的成功与失败。而陆逊的名字,也像这江水一样,永远留在了江东的土地上,留在了三国的历史里,让每个读过他故事的人,都忍不住为他叹一口气,然后在心里记住:曾经有这么一位大都督,用一生的本事和忠心,守护过江东的江山,也承受过乱世的悲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