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Pubpeer
你敢信吗?2018 到 2022 这几年,全球研究论文数量涨了 22.78%,达到 514 万篇。但《自然》杂志的调查更让人扎心:2016 年,1500 多位科学家里,70% 复现不了别人的实验,50% 连自己的成果都重复不出来。
近十年后,1600 多位研究者参与的另一项调查显示,可重复性危机更严重了,大家都说是发表压力惹的祸。
图源:Nature
这事儿被写进了 2025 年 8 月 14 日发表在《科学与社会》(
Science & Society)上的文章里。文章说,现在学术圈陷入了怪圈:过去,一篇论证严谨、研究细致的同行评议论文能成就一番事业,可现在变了。
就像「古德哈特定律」说的,当衡量标准成了目标,它就不再是好标准了。影响因子、h 指数这些本用来评价研究质量的指标,反倒让研究者一门心思追引用数,甚至搞起「引用联盟」——
一群人互相引用刷分数,还有人花钱买「引用套餐」,比如一个月 50 次引用明码标价。
更有意思的是,文章把这比作「囚徒困境」。假设有两个研究者 A 和 B,如果都搞高质量研究,两人都得 3 分;要是 A 认真做研究,B 却拼命发低质量论文,B 能得 4 分,A 只能得 1 分。在这种规则下,大家宁愿都发低质量论文,最后一起得 2 分,也不想冒自己认真做、别人却「走捷径」的险。结果就是,一堆没人引用、没人记得的论文塞满了学术圈。
这股「求量不求质」的风气,还催生了大量「掠夺性期刊」。卡贝尔黑名单显示,学术领域有 3.3 万多种这类期刊,医学领域超 2.6 万种。印度、伊朗、尼日利亚等国家的研究者尤其容易掉坑里。为啥?像伊朗要求学生发论文才能毕业,土耳其大学发论文给奖金,而这些地方的年轻研究者缺指导,容易把掠夺性期刊和正规开放获取期刊搞混,为了升学、评职称只能往坑里跳。
不过也不是没破解办法。文章说,得从根上改:给年轻研究者开科学写作、伦理课程,帮他们避开「坑人」期刊;机构改革也很关键,比如有 3400 多个组织签署的《研究评估宣言》(DORA),还有《莱顿宣言》,都主张评价研究不能光看数字,得结合同行意见。
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评估委员会(Hcéres)就不只用文献计量指标,更看重「成果范围」;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SNSF)则改用「短叙述」代替冗长的发表列表来展示成果。拉丁美洲的 AmeliCA 还搞了低成本开放获取模式,让研究者不用为了省钱去投「掠夺性期刊」。
说到底,学术研究得把 integrity(诚信)、 mentorship(指导)和 reproducibility(可重复性)当回事,不能只看发表数量。
不然,学术圈可能真要被这些看似「高产」的平庸研究压垮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