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合法成瘾。
所有 to C 的生意,在产品端复购逻辑只有一个,就是让客户上瘾。无论是淘宝购物、美团外卖、海底捞火锅、烧烤,还是酒精、香烟、打王者、刷抖音 —— 都是要让客户上瘾。
这背后,利用的是人类作为动物最底层的需求 —— 通过基因自带的奖励系统获得快感,也就是多巴胺和内啡肽。
人类上瘾有两种。
01
一种是基因遗传而来的,比如所有人都有的嗜甜、嗜油本能
为什么人类天生嗜甜?
因为这是刻在基因里的生存密码。
在远古时期,人类还没学会种地和打猎,一直依靠植物果实生存。那时候怎么判断一个果子能不能吃?就靠一个字 ——甜。甜的能吃,苦的不能吃。
这个阶段长达几十万年,长到“嗜甜”这个本能被死死焊在我们的 DNA 里。它不是一种偏好,而是一种生存记忆。
所以,绝大多数人对“甜”毫无抵抗力。即使你自称“不爱吃甜”,也很可能只是还没遇到能精准戳中你爽点的那个甜度或形式(比如奶茶的绵密、蛋糕的醇厚)。
为什么人类天生嗜油?
因为人类在学会狩猎之后,就站到了食物链的顶端,学会了吃各种各样的动物,而且自从学会了吃肉,便彻底告别了纯素食时代 ——吃肉带来了能量供给效率的大幅提升。
从此,人类在这条路上一发不可收拾。我们对优质蛋白质和脂肪产生了本能的渴望,而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最本质的区别,正是油脂。咀嚼肉类时,油脂所带来的浓郁口感和香气,构成了最深层的满足感。
所以你才会看到欧美人去餐厅点牛排要五分熟、三分熟,本质上是人类对咀嚼肉类的原始满足感的延续。
你可以回想一下:奶茶、奈雪的茶、沪上阿姨虽然号称零糖零卡零脂肪,但是不是还是很甜?
因为这些奶茶店本质上就是在贩卖人类嗜甜的基因本能。
02
第二种令人上瘾的东西呢,就比较奇怪
是一开始你不太喜欢,甚至还有些难受,但很快你就会征服它,而且逐渐通过征服来获得愉悦。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其实也是一种“自我驯化”。
比如烟、酒、辣椒、花椒、槟榔、咖啡、茶,甚至是可乐。请问你是不是第一次抽烟、第一次喝酒、第一次喝咖啡、第一次喝可乐…… 大概率都不会有很愉悦的感觉,甚至有些痛苦。
但随后,一旦找到“征服这种痛苦”的愉悦感,就逐渐控制不了自己,越挫越勇、越陷越深、无法自拔,在上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请问元气森林真的很好喝吗?不就是白色的可乐嘛,就是气泡水。第一次喝口感很一般,甚至有很多人第一次喝的时候喝不下去。
但是慢慢就习惯了,因为我们人类的基因很强大,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尝试去征服。如果征服成功了,我们大脑会分泌内啡肽来奖励自己,让你继续去征服这种痛苦 —— 这就是第二种上瘾的情况。
再比如辣椒,堪称餐饮界成瘾性最强的口味之一。当人吃了辣椒,它会刺激你的口腔、喉咙、胃部的细胞,导致你产生一种疼痛感,这叫“良性的自虐机制”。
为了缓解这种疼痛感,你就会释放内啡肽 —— 内啡肽是减轻疼痛的一种化学物质,并且它能给你身体带来一种愉悦感。
这就是为什么按摩的时候你会疼,但是按完了之后你就爽了。包括你去健身、跑步、锻炼的时候,你的肌肉会疼,但是锻炼完了之后,你就会很爽。因为疼的时候,它就分泌内啡肽,去阻止、减轻这种疼痛。
理解了这点,你就明白为什么 “辣” 这么让人上头。
那海底捞本质是什么?海底捞本质就是麻辣,它就是一个麻辣火锅。你再看那个张亮麻辣烫…… 所以你做小餐饮,你要想尽一切办法加点辣,让他上瘾,吃完了还想过来吃。
但是,你现在单独加辣已经不足以拉来顾客,因为辣已经很多了。
你要把这个辣和其他口味去组合:太二酸菜鱼就是属于酸辣,周黑鸭是甜辣…… 围绕“酸甜苦咸鲜”,你怎么去搭配?怎么形成你自己的味觉锤?还能避免价格战?
所以,合法成瘾的核心,就是要刺激用户的多巴胺和内啡肽。无论是什么行业,符合人性是关键中的关键。当然,一切“合法成瘾” 的前提是合法与克制。
理解了这一底层逻辑后,产品设计要聚焦两个核心:味觉锤与视觉锤。它们既承接 “成瘾机制”,又源于销售端对用户真实需求的深度洞察:
- 味觉锤:负责用独特的口感让人成瘾,用味觉锚定品牌,留住用户;
- 视觉锤:负责用极具辨识度的设计传递价值,降低认知和传播成本。
03
味觉锤 —— 用口感锚定 “合法成瘾”
还记不记得刚才说过的:合法成瘾,要么刺激用户的多巴胺,要么刺激用户的内啡肽。利用人类作为动物最底层的诉求,通过基因自带的奖励系统获得快感。
获取多巴胺常见的方式就是糖和油。
所以无论是咖啡还是奶茶,又或者是烧仙草、龟苓膏,一定要甜,越甜越好。因为甜一定是具有合法成瘾效果的。
但甜呢,又会带来另外两个问题:
1:甜度过高,用户接受不了怎么办?
中国人比欧洲人的甜耐受程度要低很多。去过欧洲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那边甜的都齁甜 —— 这是因为他们长期吃甜导致的成瘾性,而且每次吃要比上一次甜度更大,才能够刺激多巴胺。
而中国人不同,要刺激他的多巴胺还不能让他感觉出来,所以你就需要用其他的味道去遮盖。
咖啡之所以是好产品,因为咖啡刺激内啡肽,糖刺激多巴胺,对神经双重刺激。但糖的甜和咖啡的苦碰在了一起,不会感受到太难受。
2:用户有 “健康焦虑”,怕吃糖变胖怎么办?
因为现在大家对身体的管理比较在意,担心喝了糖分这么高的饮品会变胖。所以目前大家在强调零糖零卡。
所谓零糖零卡,主要还是在使用代糖:阿斯巴甜、三氯蔗糖、木糖醇、赤藓糖醇等等。
总之就是要围绕用户的需求深入挖掘:一方面要刺激他的多巴胺,一方面还要打消他长胖的疑虑。
当然了,如果你有能力,还要尝试刺激用户的内啡肽。像咖啡因、槟榔碱,这都是常见的合法成瘾的配料。
04
视觉锤 —— 用设计降低传播成本、传递价值
视觉设计的核心不仅仅是“让人拍照”,更是通过最直接的视觉信号,快速传递产品价值、击中需求,同时让用户愿意主动分享—— 这才是流量的入口。
尤其是 25 岁上下的那群人,作为移动互联网原住民,习惯用手机记录和分享生活(朋友圈、抖音、小红书)。好的视觉锤,能自然降低他们的分享门槛。
总结起来,好的产品视觉设计遵循三个原则:
- 价值可视化:“熬夜水” 把瓶子做成透明的,里面直接放一整根人参,这种给人感觉很高级;
- 形式新奇化:Mstand 直接把咖啡杯做成饼干,极具记忆点;
- 社交货币化:书亦烧仙草把饮料做得料多到像 “八宝粥”,用户会觉得 “料足、划算”,愿意主动分享。
另外呢,0 糖 0 卡这种诉求也是视觉锤。人们喜欢糖是因为甜,但甜不等于糖。
有很多代糖同样可以骗过大脑分泌多巴胺,比如安赛蜜、甜菊糖和赤藓糖醇 —— 让你感受到甜,又可以按照零糖、零卡、零脂肪来宣传。
流量的本质是注意力。
而视觉锤,就是让你被看见的关键,它能瞬间传递核心价值,降低用户的认知和分享成本。
让用户一眼看懂、一秒记住、愿意分享
从而撬动免费流量 —— 这才是视觉设计背后最底层的商业逻辑,也是所有生意的流量基础。
餐饮产品的竞争,表面是口味和颜值,底层是对人性需求的洞察和设计。
用“味觉”制造依赖,用“视觉”推动传播,才能真正做出让消费者喜欢的复购型产品。
好的产品设计,归根结底在回答两个问题:
- 如何创造「复购」?——是刺激多巴胺,还是奖励内啡肽?
- 如何引发「传播」?——是降低了用户的认知门槛,还是增加了分享的理由?
愿每个认真做餐饮的人,都能少走弯路,多赚钱。
我是申哥
20年餐饮经营实战经验
餐饮操盘手
如果你正面临这些困扰
- 门店缺客流、经营遇瓶颈,找不到问题根源
- 想搭建单店盈利模型,让生意更稳
- 计划连锁扩张,需要系统化的运营体系
- 从零开店,希望少走弯路、持续盈利
我可以陪你一起拆解问题,把 20 年的实战方法论,变成你的经营底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