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高盛的一份报告把“光刻机差距”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报告直言:中国的国产光刻机目前只能造 65nm 工艺芯片,和 ASML 的水平相比,整整落后了 20 年。
这样的结论,不仅触动了半导体圈的神经,也让不少普通人再次感受到“被卡脖子”的现实。
可问题在于,真的就是“20 年差距”这么简单吗?如果把眼光仅仅放在工艺节点上,似乎的确如此。ASML 的最新 High-NA EUV 光刻机,已经被台积电、Intel、三星搬进了厂房,体积比一辆双层巴士还大,重达 180 吨,一台设备的售价超过 4 亿美元。而国产设备,依旧停留在 65nm DUV 这个门槛上,看起来像是两个时代。
但如果我们把镜头拉远,会发现这背后并不是单纯的技术“落下”,而是整个体系的差距。光刻机本身就是半导体产业链最复杂的环节之一,集合了上百个供应商、数万个零部件。
ASML 之所以能把 65nm 一路走到 3nm,靠的不仅是技术积累,更是 20 年持续不断的资金和合作伙伴投入。数据显示,仅在 EUV 光刻机研发上,ASML 就花了超过 400 亿美元。这还没算进背后的上下游配套,例如光源、光学镜片、涂层材料等等。
那么,中国的 65nm 光刻机到底意味着什么?其实它代表的是一个“自立起点”。不要忘了,7nm 芯片早已在中芯国际的产线上出现,只不过它依旧依赖的是 ASML 的 DUV 设备,而不是国产。换句话说,我们能“用”,但还没有做到“造”。这就是被卡脖子的尴尬所在。
当然,高盛的这份报告里有夸张甚至“居高临下”的成分。
说落后 20 年,其实忽略了一个事实:在追赶阶段,技术积累并不是线性发生的。一旦突破核心瓶颈,进步往往会呈现“跳跃式”。
比如当年手机行业的故事,诺基亚从功能机走向智能机花了近十年,但国产厂商后来追赶 iPhone,却只用了三到五年就站稳了脚跟。光刻机可能没办法复制完全相同的路径,但“20 年等式”并不是铁律。
真正值得思考的是,我们该如何利用当下的窗口期。
一方面,要承认差距,尤其是在 EUV 光源、超高精度光学系统等领域,这些不是一两年能补齐的。
另一方面,也不能因为“短期追不上”就灰心。中国芯片企业在工艺迭代上的韧性已经被验证过,比如 14nm、7nm 的量产节点,都是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完成的。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 ASML 的财报。2025 年第二季度,ASML 实现了 77 亿欧元的营收,同比大涨 23%,净利润达到 23 亿欧元。
毛利率更是高达 53.7%。这背后的逻辑很清晰:全球先进工艺产能几乎都捏在它手里,别人只能排队买单。在这样的格局下,中国厂商要突围,难度不言而喻。
但是,如果只看眼前的差距,就会掉进悲观主义的陷阱。事实上,中国在半导体材料、设备国产替代上的推进速度正在加快,国内也有一批企业正死磕光刻机的关键零部件。虽然距离整机落地还有很长的路,但这种长期主义的坚持,才是未来真正缩短差距的关键。
我个人更倾向于把这份“20 年差距”看作是一种提醒,而不是判决。提醒我们,想要掌握核心技术,不能寄希望于外部环境转好,也不能幻想“捷径”。
ASML 走了 20 年,我们未必需要 20 年,但如果没有几十年的定力,肯定走不出来。
所以,当高盛拿着放大镜说“中国只能造 65nm”时,你可以选择愤怒,也可以选择冷静思考:我们到底需要多久,才能让“卡脖子”变成“自造”?
话说回来,你怎么看待这份“20 年差距”的说法?你觉得国产光刻机真正能追上 ASML 的时间会是多少年?10 年、15 年,还是更久?
评论区见,咱们聊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