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 80 周年的礼炮还在回荡,一辆通体墨绿的 16×16 运载车静静驶过天安门,冷发射筒表面闪耀着冷冽的金属光泽。官方字幕第一次打出六个字——“东风-61 洲际战略核导弹”。
这一刻,59 年前曾被束之高阁的“东风-61”工程代号,完成了从“档案”到“实锤”的涅槃,也宣告中国正式拥有射程 15 000 km 级的“全球快递”。
技术解剖:后发优势的“六边形战士”
三级固体火箭,壳体由第四代碳纤维-芳纶混杂复合材料缠绕,比冲提升 8 %,射程突破 15 000 km。
载荷与突防
• 10 枚分导式核弹头,单枚当量 150-250 kt,可独立再入机动;
• “智能机动再入飞行器”(MaRV),大气层边缘“水漂式”变轨,末段 18-26 马赫,现役反导系统无法稳定跟踪。
发射与生存
• 冷发射:燃气-蒸汽弹射,井盖开启 0.8 秒内飞离筒口,比俄“萨尔马特”快 40 %;
• 双模式机动:既可在加固井内“零秒发射”,也能公路-铁路快速转场,一辆发射车 30 分钟完成撤收-再装填。
精度与指挥
北斗/惯导/星间链路复合制导,圆概率误差 ≤ 100 m;火箭军战役级 AI 任务规划系统把“发现-决策-发射”链路压缩到 2 分钟级。
体系定位:三位一体的“最后一击”
在火箭军核武库中,三款洲际导弹已构成“高-中-低”“井-车-铁”立体矩阵:
• 东风-5C——重型井基,单弹头 5 Mt,负责“面毁伤”;、
• 东风-41——公路机动,6-10 弹头,主打“快速反应”;
• 东风-61——“全球瞬时打击”,15 000 km+、10 弹头、18 马赫,专职“斩首-体系毁瘫”。
按照“小批量试装+战备验证”节奏,东风-61 现已与东风-41 交替值班,预计 3-5 年内形成 2 个旅 24 辆发射车的初始作战能力,可把对美本土即时瞄准点增加 240 个,显著稀释美国 GBI 地基拦截弹的火力密度。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在阅兵后 24 小时发布特别报告指出:
“DF-61 的出现,使美军对亚太‘导弹追踪弧线’的假设全部失效。其 18 马赫末段速度超出‘地基中段防御系统’的理论拦截上限,且具备中段多次变轨能力,首次让美国本土处于‘无法防御的即时威胁’之下。”
兰德公司模拟推演则显示:若东风-61 携带常规高超音速滑翔战斗部,可在 30 分钟内精确摧毁第二岛链任意海上机动目标,直接改写印太海上博弈规则。
历史回响:同名不同命的两次生命
1966 年,国防科委曾立项“东风-61”战术导弹,因陆军嫌其“笨重”而终止;
2025 年,同一工程代号被赋予全新使命,用 59 年的技术跨越完成“从 1 000 km 到 15 000 km”的史诗级跃迁。
历史没有巧合,只有必然——当和平需要利剑守护,档案里的名字终将再次回响。
未来展望:不止于“震慑”
• 海基改型:潜射版“巨浪-61”已在水下弹射平台完成三次冷弹射试验,射程 12 000 km,补足海基火力空白;
• 核常兼备:战术常规高超音速战斗部可打击全球高价值时敏目标;
• AI 升级:下一代“智能突防簇”可在末段释放 20 枚可编程滑翔子弹药,实现“一枚导弹瘫痪一个航母编队”。
正如阅兵解说词的最后一句话:
“我们不针对任何国家,但任何国家针对中国前,都必须先衡量东风-61 的射程与速度。”
这把压轴长剑已出鞘,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止战。
声明|素材取材于网络,如有错误,不吝斧正。 欢迎关注我们并星标 ✪ !喜欢,请点个推荐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