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现在逛商场,身边来来往往的,好多都是头发花白的叔叔阿姨?
年轻人要么挤在网红店门口排队,要么干脆窝在家里点外卖。
而真正在商场里悠闲逛街、认真购物、甚至吃饭喝下午茶的,反而成了老年人。
这不是错觉。
上海的商场,消费主力真的悄悄换人了。
以前我们说商场是年轻人的天下。
买衣服、看电影、喝奶茶、逛电子产品,样样都是年轻人在买单。
但现在不一样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成了商场常客。
他们不是来蹭空调的。他们是实实在在有消费意愿、也有消费能力的一群人。
你可能会问:老年人不是挺节约的吗?怎么突然变成商场主力了?
其实不是“突然”,这背后是好几个原因慢慢堆起来的。
第一,老年人确实有钱有闲。
80后90后的父母,基本都已经退休,很多人有稳定的养老金,有的还多少有点房租或者储蓄。
孩子大了,房贷也还完了,他们的日常开销其实不大。每个月养老金到账,总得有个地方花。
再加上他们时间多。周一到周五,年轻人都在上班,商场人少、环境好,他们可以慢慢逛、仔细挑,不像我们周末挤来挤去匆匆忙忙。
第二,商场环境舒服,活动多。
夏天冷气足,冬天暖气够,厕所干净,还有休息的座位。
不少商场甚至安排了免费的健康讲座、手工课、书法班,这些对老年人特别有吸引力。
我听过一个阿姨说:“家里待着也没事,来这里听听课、看看热闹,顺便买点东西,比公园坐着强。”
第三,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也在变。
以前的老人可能特别省,舍不得吃舍不得穿。
但现在六七十岁的这群人,很多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年人,见识广了,也更愿意为自己花钱。
他们买保健品,买舒服的鞋子和衣服,也愿意下馆子吃点好的。商场里这些品类,正好符合他们的需求。
你别以为他们只买便宜货。
很多阿姨爷叔买东西挺讲究的。比如买黄金,他们要挑品牌、看工艺,不是光图便宜。
买衣服也是,面料舒不舒服、穿起来显不显精神,他们心里有数。
有些高端超市里,最舍得买进口水果、有机蔬菜的,也是老年人。
他们更关注健康,也愿意为品质付钱。
还有一些老年人是帮子女来带孩子的。
他们推着婴儿车在商场里逛,顺便买孩子的衣服、玩具、奶粉。这一部分消费,其实也是他们在支撑。
年轻人都去哪儿了?
也不是完全不见,但消费习惯真的不一样了。
年轻人现在更喜欢精准消费:约饭直接去餐厅,看电影直接上楼,买化妆品直接进专柜或者线上下单。
他们很少会像老一辈那样“纯逛”。
再加上电商太方便了,衣服、日用品、零食,手机上点一点就送到家。
除非是为了社交或者体验,否则很多年轻人确实不怎么逛实体商场了。
所以你看,不是年轻人完全抛弃了商场,而是他们的逛法变了。
而老年人反而成了那个“逛全楼”的主力群体。
商场自己也意识到这个变化了。
不少商场开始调整商户组合。比如增加更多中式餐饮、健康产品店、舒适服饰品牌,甚至有些地方还引入了老年兴趣课堂。
以前商场总想着怎么吸引年轻人,搞潮牌、开电竞馆、弄快闪店。
现在除了这些,他们也得分心思服务好老年人这个“新金主”。
这不是说商场就变成老年活动中心了,而是变得更包容:年轻人可以来打卡,老年人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消费和休闲方式。
这一变化其实挺现实的。
一方面,说明老年人有钱、有闲、有意愿消费,这是好事。他们愿意走出家门,社交、购物、娱乐,生活质量其实提高了。
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老龄化社会的雏形。
上海是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之一,老年人的消费力自然会体现在各个领域,商场只是其中一个场景。
说不定再过几年,商场里会出现更多专门服务老年人的设施和服务。
这已经不是趋势,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了。
所以说,下次你在商场里看到那些慢慢逛、认真挑、坐下来喝杯茶聊天的阿姨爷叔,别觉得奇怪。
他们可不是随便来看看的,他们是今天真正在支撑商场消费的人。
这个世界没有一成不变的习惯,只有不断适应的市场。
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能在里面找到属于自己的舒服方式,就挺好。
参考资料
1. 界面新闻:《银发族消费报告:老年人正在成为商场新主角》
2. 第一财经:《上海商场客流调查:老年群体占比持续攀升》
3. 澎湃新闻:“老龄化与商业适应”专题访谈记录
4.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发布的:《2023实体零售消费趋势观察》
(小可 老A)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