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转棒疲劳仪是筛选和鉴定检测的理想仪器,可做疲劳实验、运动协调能力、骨骼肌松弛实验、神经抑制实验;以及其它需用运动方式检测作用的实验,如毒性对运动能力的影响,体内某种物质缺乏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心脑血管对运动能力的影响等。
一、核心功能
运动能力量化分析
疲劳时间记录:高精度红外传感器(响应时间<10ms)自动检测动物跌落时刻,记录在转棒停留时长(0.1s精度)。
动态速度调控:支持加速模式和固定速度模式(1-120rpm可调),模拟不同运动强度。
神经功能评估
运动协调性:分析小脑损伤、帕金森模型动物的平衡能力(如跌落潜伏期缩短)。
药干预效果:测试镇定剂/兴奋剂对运动耐力的影响(如跌落时间延长30%视为有用)。
智能化设计
防干扰转棒:磨砂表面(摩擦系数≥0.8)防止打滑,直径80mm(大鼠规格)。
跌落保护:底部软垫(厚度50mm)减少冲击损伤,跌落高度≤150mm。
二、技术参数
1、转棒直径:80mm
2、通道宽度:99mm
3、通道数:6通道/ 12通道可选
4、转速范围:1~120转/min
5、转速调整单位:1转/分
6、转速分级:初始速度、一阶段加速、二阶段加速等
7、实验时间范围:1~59999分钟
8、正反转模式:正反转
9、显示方式:5寸触摸屏
10、数据导出功能:带USB接口,可将数据导入U盘
11、机内存储:≥200组数据
12、使用环境温度:0℃—40℃
13、输入电压: 220V 50Hz
14、计时方式:自动计时
15、级联功能:具有级联功能
16、记录参数:跌落速度、跌落时间、跌落距离
17、数据上传功能:有(需客户配置服务器)
三、标准操作流程
实验前准备
设备校准:空载运行检查转速稳定性(误差<±0.5 RPM)。
动物训练:
第1天:固定转速(8-10 RPM)适应训练3次,每次间隔1小时。
第2天:加速模式(4→20 RPM)测试基线值。
正式测试
将大鼠置于静止转棒 → 启动加速程序(如4→40 RPM/180秒)。
红外传感器自动记录跌落时间及3次测试均值(间隔30分钟)。
数据分析
核心指标:平均停留时长、转速-耐力曲线、组间差异显著性(p<0.05)。
异常值处理:剔除主动跳下(非跌落)的数据点。
四、关键注意事项
动物保护
足部保护:转棒表面涂抹防止滑落凝胶(如2%羧甲基纤维素),避免足部损伤。
单次时长:加速模式≤5分钟,防止过度疲劳。
实验干扰控制
环境要求:光照均匀(100-150 Lux),避免强光直射动物眼睛。
噪音隔离:实验期间保持环境安静(背景噪音<50 dB)。
设备维护
日常清洁:实验后用75%乙醇擦拭转棒,除排泄物残留。
月度校准:使用转速计验证实际转速与设定值一致性。
应用示例:
在帕金森模型中,L-DOPA给药组大鼠的转棒停留时间从基线(45±5秒)提升至(110±15秒),证实药物改善运动功能(p=0.003)。
该系统通过准确的运动耐力量化,为神经类病症机制研究和药品筛选提供可靠工具,操作时需严格遵循动物福利规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