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限速15公里,这么多人在关注。因为上海出了个规定,说电动车在非机动车道车速不能超过15公里每小时,本月起实施。
好家伙,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网上不少人坚决反对,说这规定是“坐办公室的人拍脑袋想出来的”,还说“不开电动车的人没权利给我们限速”。
看他们的跟帖留言,我觉得这些人真是不可理喻。都说了电动车就是个代步工具,怎么非要把它当谋生工具、拼命工具呢?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告诉他水深3米,他偏就是要下水要趟过河,这不就真的是自己找死么?
我自己不开电动车的,我看到有跟帖,以他自身的使用感受说15公里限速是有点离谱了。说这速度比自行车快不了多少,对那些靠电动车送外卖、送货的人来说,简直就是砸饭碗,他们怎么不急,怎么可能不反对的呢?
这些反对的人都是什么人?我琢磨着,大概有三类:一是靠电动车送外卖、送快递的小哥,车速直接关系到他们一天能接多少单,赚多少钱;二是每天骑电动车通勤的上班族,本来起床就够早了,现在速度压这么低,每天得多花多少时间在路上;三是习惯了快节奏的中青年,觉得15公里简直跟蜗牛爬似的。
那些反对最激烈的人,也能理解他们。电动车现在确实是他们的谋生工具,是他们奔波生活的支撑。要求在非机动车车道降速到15公里,对他们来说就是直接削减收入,甚至影响生存。他们觉得坐在办公室里的人不懂民间疾苦,这种感受再真实不过。
他们为什么反对?说白了就是影响效率、影响收入、影响生活节奏啊。你说安全重要,他们当然知道,但当速度直接关系到今天能不能赚到200块钱,关系到会不会迟到扣工资时,换谁都会犹豫。
但是,政策的出发点从来不是要断谁的活路。有数据,电动车事故中超速行驶导致伤亡的比例高得吓人。每一起严重事故背后,都是几个家庭的破碎。马路上不只有一种使用者,而生活的艰难也不该成为忽视安全的理由。
既然教育没有用,重罚会有用吗?如何在保障安全与维持生计之间找到平衡点?而作为市民,如何跳出“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
但愿我们能找到那个平衡点,坐办公室的和马路上奔波的人,让每个人都能平安地奔赴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