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李长需
大学给新生的吉祥物被叫“大脑蚕”,算是恶意解读吗?
近日,浙江理工大学一款新生入学礼物“大脑蚕”在公众号上引发网友关注。该吉祥物实为学校官方设计的娃娃“蚕思思”,寓意如蚕破茧般地成长,体现“求是笃实”的校风,旨在为学子传递温暖与勇气。因其造型独特,被不少人亲切称为“大脑蚕”。9月2日,浙江理工大学招生办工作人员称,学校确有官方娃娃,但“大脑蚕”这一名称应属网友调侃,望公众理性判断。
校方正式命名的“蚕思思”,被学生叫做“大脑蚕”,这个小小的谐音梗背后,其实藏着大学文化传播的有趣转变。校方设计的蚕宝宝形象,本意是传递“求是笃实”的校训精神,但学生们用幽默的方式重新解读,反而让这个形象更加鲜活可爱。
这种师生之间的创意互动,正是当代高校文化建设的生动体现。浙江理工校方的处理方式值得称道:他们既未强行纠正称谓,也未放任戏谑,而是以理性判断的柔性姿态,在权威和亲和之间找到了精妙的平衡点。这种包容性治理智慧,体现出教育者理解年轻一代用幽默解构权威,并非是在消解严肃,而是以更轻松的方式建立情感联结。这种包容算不上放任,而是一种有温度的引导,它让校训精神得以在年轻人的语言体系中自然流淌。
校方的做法,实际上是在文化符号上与学生形成了良性互动,这让人感觉到,教育不再是一板一眼的训导,而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创意实践。这种开放姿态所传递的,正是大学应有的精神气质:既坚守核心价值,又拥抱多元表达,让每个学子都能在大学校园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
在知识传授的殿堂里,包容从来不是教育的对立面,而是其最温暖的底色。浙江理工大学以蚕丝般的柔韧接纳“大脑蚕”,实际上是在践行最高层次的教育智慧:真正的育人,不在于塑造整齐划一的模板,而在于为每个独特的灵魂提供绽放的土壤。
这种教育哲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既守护了“蚕思思”所承载的校训内核,又让“大脑蚕”的幽默解读成为校园记忆的鲜活注脚。当师生在文化共建中达成默契,教育的双向滋养便自然发生:教师可以收获年轻化的表达灵感,学生则感受到被尊重的创作自由。这种良性循环或许正是大学精神的现代诠释:在包容差异中达成共识,在尊重个性中凝聚力量,最终让每个参与者都得到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