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灿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组团式发展”作为突破乡村碎片化困境的创新范式,通过构建区域协同共同体,正在重塑中国乡村现代化路径。该模式以地理相邻性、资源互补性、产业关联性为基础,打破行政村自治壁垒,形成“规划联动、设施共享、产业共生、治理协同”的发展新格局。其核心价值在于激活三大动能:一是通过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链整合,释放规模经济效应;二是依托数字技术平台与联合治理机制,实现要素跨域优化配置;三是建立“强村带弱村”的利益共享模式,构建可持续共富机制。本文通过解析四维驱动模型(产业融合、资源共享、成本集约、人才升级),结合全国典型案例,实证组团式发展对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精神文明复兴、强化生态协同保护的多维价值,进而提出制度创新与数字赋能的突破路径,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资料图
一、核心概念:乡村振兴组团式发展的内涵与演进
定义与特征组团式发展指地理相邻、资源互补的多个行政村或乡镇,打破行政壁垒,以产业为纽带、
以功能协同为基础,形成“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利益共享”的发展联合体。其核心特征包括:
空间重构:从“单点突围”转向“区域联动”,构建乡村发展廊道;
要素整合:土地、资金、人才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
治理创新:跨村议事协调机制与联合党委统筹模式。
模式演进逻辑
1.0 资源互补型(如浙江安吉“美丽乡村示范带”):依托生态资源联动发展旅游业;
2.0 产业链条型(如山东寿光蔬菜产业联盟):以核心企业带动多村共建生产基地;
3.0 数字赋能型(如江苏睢宁“淘宝村集群”):通过电商平台实现产销全域协同。
资料图
二、共富增长机制:四维驱动模型解析
(一)产业融合乘数效应
案例:四川战旗村联合周边5村成立“乡村振兴联盟”,整合2000亩土地打造“农业+文创+旅游”综合体,带动农户年增收超30%,集体经济平均增长45%。
机制:一产接二连三,延伸价值链,创造就业岗位与分红收益。
(二)资源溢价共享机制
土地统筹:浙江德清“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跨村置换建设用地指标,联合开发文旅项目,溢价收益按比例返还各村;
品牌共建:福建宁德“下乡的味道”区域公用品牌,覆盖23个乡镇农产品,溢价率超20%。
(三)成本集约与风险分担
联合采购农资降低生产成本;
共建冷链物流中心,减少单个村庄基础设施重复投入;
设立联村产业发展基金,对冲市场波动风险。
(四)人力资本升级通路
组建跨村培训中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建立“人才飞地”机制,吸引城市技术人才以项目制服务多村。
资料图
三、价值重塑:超越经济的多维意义
组团式发展的价值创造超越单一经济维度,在五个层面实现系统性重塑:经济层面,通过激活闲置资源与构建区域产业链,形成规模效应与抗风险能力;文化层面,突破村落文化保护孤岛化,以联合体形式复兴传统工艺并申报文化遗存;生态层面,建立跨行政区环境协同治理机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治理层面,创新“联村议事会+片区党委”模式,提升基层协商民主效能;社会层面,通过基础设施共建与公共服务共享,弥合村际发展差距,重构乡村社会资本网络,最终实现“富口袋”与“富脑袋”的有机统一。
四、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一)制度性障碍:破除行政藩篱的制度创新
核心矛盾表现为三重错配:
土地要素错配:集体建设用地跨村流转受限,导致产业布局碎片化(如某省跨村项目审批耗时平均增加4个月);
资金配置错配:财政资金按行政村“平均分配”,难以支撑区域性重大项目;
考核导向错配:传统村级考核强化“本位主义”,抑制联合发展动力。
突破路径需构建“三位一体”制度框架:
空间赋权:推行“县域-片区-村庄”三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赋予联合体土地综合整治权限;
金融赋能:发行专项乡村振兴联合体债券,建立跨年度资金整合机制;
考核重构:实施“基础分+联动分”KPI捆绑考核,将带动弱村发展纳入强村干部晋升指标。
(二)利益分配张力:构建梯度均衡的共享机制
症结在于资源禀赋差异导致“搭便车”与“被稀释”并存:
强村担忧资源输出削弱自身竞争力;
弱村面临“低贡献-低收益”的恶性循环。
浙江“飞地抱团”模式的制度精髓:
产权创新:薄弱村以土地指标、闲置资产入股强村产业园区,保留集体所有权;
分配设计:实行“保底收益(年化6%)+30%浮动分红”,确保弱村共享溢出价值;
风险隔离:建立联合体风险储备金覆盖市场波动。
(三)可持续性挑战:激活长效发展的三元动力
关键短板体现为:
过度依赖财政输血,社会资本参与不足;
资源调配与收益分配缺乏动态监管。
系统性解决方案:
资本结构升级:
政府基金发挥杠杆作用;
探索集体资产证券化,允许村民持股跨村项目。
数字治理嵌入:
构建“资源-资产-资本”数字化地图,实时监测土地流转、资金流向、分红进度;
基于区块链技术建立联村收益分配智能合约。
资料图
五、启示:迈向共富型乡村振兴的范式转型
重构空间单元将“行政村”升级为“功能片区”,以县域为单位编制“组团发展地图”,明确各集群主导产
业与联动路径。
创新制度供给
出台《乡村振兴联合体促进条例》,赋予联合体法人地位;
试点农村集体资产跨村股份合作制改革。
数字赋能升级建设“乡村产业大脑”,整合组团内生产数据、市场信息、物流网络,实现“云上协同”。
文化认同再造通过联合举办民俗节庆、编纂区域乡土志、打造联村文化IP,强化共同体意识,避免“集而不团”。
资料图
六、结论与展望
乡村振兴组团式发展本质是空间治理范式的革命性转型,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指标的增长,更在于构建了“效率与公平兼容、保护与发展并重”的乡村现代化新生态。从实践维度看,它通过三重重构破解历史难题: 一是空间形态的重构,将离散的行政村升级为功能互补的“发展片区”,在县域尺度形成多中心网络化格局; 二是制度体系的重构,通过联合体法人地位确权、跨村股份合作制等制度创新,破除土地、资金、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壁垒; 三是价值分配的重构,依托数字化监管平台实现收益动态调节,使“飞地抱团”等模式有效化解强村弱村利益冲突。
面向未来,组团式发展需着力突破三重升维:从战术协作升维至战略协同,将短期项目合作转为长效制度安排,建立跨县域产业协作联盟;从硬件共建升维至软件共生,通过“乡村产业大脑”实现数据要素全域流通,并依托联村文化IP培育共同体认同;从政府主导升维至多元共治,构建“国有资本引导+集体资产入股+社会资本运营”的三元动力机制。最终,该模式将推动乡村从“被动输血”转向“自主造血”,在高质量发展中绘就“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共富图景,为全球乡村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王国灿持有国家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颁发的《乡村规划师证》、《农业职业经理人证》;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颁发的《智慧城市规划师(高级)证》、《数字乡村规划建设咨询师(高级)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