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体外诊断观察整理
有媒体统计,从2023年到2025年,中国IVD企业数量从2320家锐减至1530家,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截至今日,各大IVD企业已陆续公布完2025年半年度报告。
据统计,其中营收下跌的共有51家,占比约80%;净利润下跌也是48家,占比75%;营收、净利润双双下跌的共有43家,占比67%。
图源:IVD资讯
64家IVD企业当中,迈瑞是“一哥”,营收断层领先,只是没想到今年上半年,迈瑞营收与净利双降!
但是把迈瑞单独拎出来,计算第2名至第64名净利润总和的话,结果约32.4亿元,和迈瑞净利润一比相差太多。换句话说,从净利润的角度,迈瑞一家企业可以PK其他所有。
64家企业营收和利润双增的企业只有8家,分别是圣湘生物、艾德生物、奥泰生物、爱威科技、百普赛斯、纳微科技、易瑞生物、诺禾致源。
按营收增速排序的话,增速最快的前5名分别是康为世纪29.74%、百普赛斯29.38%、纳微科技21.74%、圣湘生物21.15%、近岸蛋白20.85%。
值得一提的是,有50家企业净利润不足1亿元,其中有14家是亏损的,还有6家净利润不足1000万元。
各大IVD企业年报中出现最频繁的词语就是集采。
从2022年开始,IVD领域的集采搞了3年了,包括肝功、肾功、糖代谢的3轮生化集采,传染病、激素、肿标和甲功的2轮发光集采。
总体来看,生化领域消失约70亿,免疫领域消失约160亿,合计230亿的市场消失。
同时,院内检验相关的新政推行,也在减少终端需求。
今年以来,国家多部门联合发文,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检验套餐解绑、检验价格降费、医疗反腐等。这无疑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临床端的IVD检测试剂使用量。
此外,在中低端IVD产品领域,近年来入局的中小企业有点过剩,产品的同质化与价格战,也是行业承压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是一场全行业性的衰退。
2025年上半年,即使是罗氏、雅培、丹纳赫和西门子医疗这四大全球IVD龙头企业,也都感受到了来自中国市场的寒冷。
以罗氏诊断为例,其2025年H1的全球业务收入69.59亿瑞士法郎(约81.02亿美元),整体与去年持平,但是中国区收入只有9.14亿瑞士法郎(约10.64亿美元),相比于去年同期大跌26%。
兼具品牌和市场优势的头部IVD巨头公司尚且如此,中小IVD企业的境况可想而知。
大部分IVD企业已经出现了巨大的资金压力,降本增效成为IVD企业的普遍追求。
例如,硕世生物发布公告称,公司部分董事、监事及全体高级管理人员自愿提出降薪,名誉董事长房永生、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国强等8人年薪将下调,下调幅度在5%至50%不等。
而触发这一罕见的IVD上市公司董监高集体降薪的动因,就是公司的业绩暴跌。
又例如网爆国内某大型IVD企业,大规模裁员,优先裁撤工龄长、工资高的员工!饭补,通勤班车,宿舍通通取消;国内某头部ICL企业,聚焦在行政运营人员,裁员比例达到了50%。
降本增效最简单粗暴的举措是裁员和降薪,这也是当下大部分IVD企业都在做的,但对于企业而言,不赚钱的话,再怎么省都没用。如何将每一分钱花到实处,才是企业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解决的。
IVD企业要根据宏观市场的变化动态的调整经营目标,不能一味将经营压力转嫁给经销商。
面子很重要,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营销能力才是里子,才是决定企业长期生存下去的根本。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做分享,文章中观点仅代表原平台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如若本文有与贵平台发布原创内容有重合之处,或未经授权使用,系原平台行为,本平台仅转载。您可以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文章,我们会立即响应!
#中国CT报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