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7比4投票,直接宣判特朗普的全球关税政策违法。
这意味着什么?4000亿美元的关税收入可能要原路退回,美国财政瞬间承压。特朗普气得在社交媒体上连发几十条推文,称这是"彻底的灾难"。
法院凭什么敢动总统的经济王牌?这场前所未有的制度较量将把美国带向何方?
作者-常
深夜推文风暴,总统权威遭遇制度铁拳
就在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宣布裁定的几个小时后,特朗普的社交媒体账号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推文轰炸。
从晚上11点到凌晨3点,整整4个小时里,这位美国总统连续发布了47条推文,平均每5分钟一条。"这是一场彻底的灾难!""司法系统被腐蚀了!""美国经济将被摧坏!"
每一条推文都带着大写字母的愤怒,每一个感叹号都在述说着这位政治强人内心的震撼。
然而愤怒的背后,是一个残酷的现实。
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以7比4的明确态度,直接否定了特朗普依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征收关税的合法性。法官们的措辞毫不客气:"关税征收属于国会专有权力,总统无权单方面启动。"
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直接砸在了特朗普构建的权力城堡上。
要知道,自2025年上任以来,特朗普正是凭借这项政策工具,对全球60多个国家实施了不同程度的关税制裁。
从对中国商品加征10%到25%的关税,到对欧盟钢铁产品征收高达41%的惩罚性税率,再到对印度药品威胁征收250%的天价关税,这些政策是特朗普贸易战略的核心支柱,更是他兑现竞选承诺的重要工具。
现在,法院一纸裁定,让这座权力大厦瞬间地基松动。
更让特朗普难以接受的是,这次司法干预没有留下任何回旋余地。裁定当日即刻生效,没有缓冲期,没有讨价还价的空间。
而法院关于"追溯性退税"的条款,更是让白宫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财政困境。
7比4的投票,撕开了美国权力游戏的遮羞布
说起来,这场制度冲突的种子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埋下。
特朗普上台后,面对国会山的政治僵局,选择了一条看似聪明的"绕行路线"。他翻出了尘封已久的《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这部1977年冷战时期的法律本来是用来应对国家安全紧急状态的。
按照法律条文的原始设计,总统只能在面临"异常威胁"时,对特定国家或实体实施资产冻结或金融制裁。但特朗普的解读显然更加"创造性"。
他宣称,外国商品的"不公平竞争"构成了对美国经济的"异常威胁",因此有权征收全面性关税。
这种解读在法律界引起了激烈争议。过去50年里,历任总统确实使用过这部法律,但从来没有人把它当作征收普遍性关税的依据。
奥巴马用它制裁过伊朗,拜登用它冻结过俄罗斯资产,但都是针对特定对象的精准打击。
而特朗普的做法,等于把一把手术刀当成了砍柴刀使用。
联邦上诉法院的法官们显然不买这个账。
在长达68页的判决书中,他们详细分析了《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的立法原因和历史适用情况,得出了一个明确结论:这部法律从来就不是为大规模征收关税而设计的。
更关键的是,法官们触及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行政权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宪法第一条明确规定,征税权属于国会。这不仅是一个法律条文,更是三权分立制度的基石。当总统试图绕过国会直接征税时,实际上是在挑战整个美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架构。
7比4的投票结果,恰好反映了美国政治的深度分化。7名支持裁定的法官中,有5名是民主党总统任命的,2名是共和党总统任命的。而4名反对的法官,全部来自共和党阵营。
4000亿美元悬空,全球贸易链条开始松动
根据美国财政部的统计,从2025年2月到8月,联邦政府关税总收入达到1070亿美元,其中超过61%来自特朗普这次被判违法的关税政策。
这意味着,一旦裁定最终生效,美国政府需要退还的资金规模将达到650亿美元以上。
但这还不是最要命的。由于法院裁定具有追溯效力,那些在过去两年中缴纳了相关关税的企业,理论上都有权要求政府退还费用。
财政部内部评估显示,如果所有企业都提起退税申请,政府面临的潜在退税规模可能高达4000亿美元。这个数字相当于美国联邦政府年度预算的近10%,足以让本就紧张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
要知道,美国的联邦债务已经突破了37.2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占GDP比重达到135%。在美联储维持高利率的背景下,政府每月仅债务利息支出就超过900亿美元。
关税收入的突然失去,无疑是在政府的资金链上捅了一个大窟窿。
裁定公布当天,与关税政策密切相关的钢铁、铝业、农业股票出现了大幅跳水,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280点。投资者们开始重新评估那些依赖关税保护的企业的盈利前景。
更让华尔街担忧的是政策的不确定性。市场最怕的不是政策调整,而是政策的反复无常。"今天判违法,明天可能又找到新的法律依据,这种不确定性比任何单一政策都更加危险。"
国际层面的连锁反应同样迅速而深远。
日本首席贸易谈判代表赤泽亮正原定于8月28日访问华盛顿,商讨一项价值5500亿美元的对美投资计划。但在法院裁定公布后,日方突然以"有紧急事务处理"为由,取消了这次关键访问。
印度和巴西更是抓住机会,宣布签署一项10亿美元的农产品贸易协议,明显有减少对美国依赖的意图。这种"墙倒众人推"的局面,让特朗普的贸易政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立境地。
制衡博弈才刚开始,谁将笑到最后
愤怒过后,特朗普和他的团队开始寻找破局之道。
白宫法律顾问办公室连夜研究替代方案,试图从《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和《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中找到新的法律依据。
这两部法律曾经被历任总统用于应对特定的贸易争端,但从未被用作大规模征收关税的工具。
问题在于,这些法律条款同样需要满足严格的适用条件,并且容易受到司法审查的挑战。更重要的是,国会山的政治现实让任何快速修法的努力都变得困难重重。
民主党控制的参议院对于扩大总统财政权力的任何提案都持极度警惕的态度。参议院少数党领袖舒默已经明确表示,不会支持任何"让总统绕过国会征税"的立法修正案。
而共和党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一些传统保守派议员担心,过度扩大行政权力可能会在将来被民主党政府滥用,因此对修法提案态度暧昧。
最高法院成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虽然特朗普已经表示将上诉到最高法院,但法律专家普遍认为,成功翻盘的可能性并不大。
最高法院向来遵循"主要问题原则",即在涉及重大经济和政治问题时,不允许行政部门单方面作出决定。
而关税政策涉及数千亿美元的财政收入和全球贸易关系,显然属于这类"主要问题"的范畴。
更何况,征税权归属国会这一原则,在美国已经延续了200多年,最高法院不太可能轻易改变这一宪政传统。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这场司法与行政的博弈,实际上反映了美国政治制度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的深层挑战。传统的三权分立制度设计,基于的是18世纪的政治现实。
而在全球化深度发展的今天,贸易政策的制定往往需要快速反应和灵活调整。国会冗长的立法程序,显然无法满足现代贸易战的节奏需求。
这种制度性矛盾,不仅仅存在于美国,也困扰着世界各国。如何在维护民主制衡的同时,保证政策执行的效率和灵活性,已经成为现代政治学需要回答的重要课题。
而特朗普的愤怒,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行政权力在面对制度约束时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或许正是民主制度健康运行的最好证明。
结语
制度博弈永远比个人意志更强大,这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逻辑。特朗普的愤怒固然可以理解,但法院的坚持同样值得尊重。
全球贸易正在经历深度调整期,不确定性将成为各国都要适应的新常态。在这个过程中,制度的稳定性比政策的激进性更加珍贵。
信息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