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八十年峥嵘岁月
山河已无恙
历史却从未被遗忘
一代代西电人前赴后继
用忠诚与智慧书写
“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的传奇
抗战烽火中
延安通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
培养出2000余名红色通信战士
从学校走出40多位共和国将军
涌现出以李白、张露萍为代表的
一大批革命英烈
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
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聆听他们的故事
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将星璀璨
西电人的抗战
1
胡立教与新四军通信保障
胡立教
1914年12月生,江西吉安人。1928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共青团,1930年转入共产党,红军无线电训练班第一期学员。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司今部科长兼电台总队长,后方政治部副主任,华中局调研室主任,华北军区情报处长、部长,华东军区组织部部长,华东社会部副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北局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党组书记,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第二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1938年4月底,我回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5月下旬和项英同志一起到了皖南土塘新四军军部。当时军部机关编有八大处(部),即参谋处、秘书处、军法处、军械处、军需处、军医处、副官处、政治部。参谋处下设一、二、三、四科,依次为作战、侦察、通信、行政科。赖传珠同志任参谋处长,我任三科科长。三科除了负责全军的通信工作外,后来还管着三山办公室,其任务是搞无线电侦察和破译,我以主要精力抓三山办公室的工作。三山办公室是个代号,就是三科设在山上的办公室。三山办公室有30多名工作人员,10多部收信机。
我任三科科长时,科部有两名参谋。我还兼任过无线电总(大)队长。这时军部电台报务员已经比较多了,其中有温亮彰、罗兴英等人。三科下设一个通信连,另有一个电话排,负责军部机关内部的电话通信,还有一个机务房。为了适应部队发展的需要,军部开办了无线电报务训班,主任是吴志恒同志。1940年初,因为三山办公室的任务比较重,三科的全面工作有时顾不过来,我建议由曹丹辉同志任副科长和无线电总(大)队长,军首长同意了。
——选自胡立教回忆文章《新四军创建初期的通信工作》
2
朱仕朴与奇袭阳明堡机场
朱仕朴
1918年生,四川通江县人,1933年参加红军,1936年入党。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赴山西抗日前线,在129师769团3营9连任掌旗员,1937年调延安通校学习。毕业后任359旅电台报务主任,陕甘宁边区电台区队长,西北野战军通信科副科长、副处长。1955年任驻越南军事顾问团通信顾问,重庆通校校长,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副院长,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顾问,1984年离休,1992年病逝。
1937年10月19日夜,各分队在向导带领下,分头行动。第3营利用夜色掩护,钻过日军铁丝网,神不知鬼不觉地摸进飞机场,分路逼近机场警卫分队和飞机群。与日军哨兵遭遇后,第10连、第11连遂按预定方案,向日军展开猛烈的火力突袭,轻重机枪子弹、手榴弹一齐倾泻,一团团火光照亮了夜空。伴随着剧烈的爆炸声,飞机燃起大火,火乘风势,风助火威,滚滚浓烟弥漫了整个机场,在机群中间,双方依托飞机,进行了3次肉搏。
第3营营长赵崇德,在指挥战斗中,冷不防被一颗子弹打倒,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为营长报仇”的口号激励下,有的战士把所带手榴弹绑在自己身上,扑进敌群,与飞机同归于尽。经过1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日军飞机全部被摧毁。当驻阳明堡镇的日军急忙赶来增援时,八路军已经撤出战斗,轻松凯旋了。八路军第129师第769团夜袭阳明堡机场,歼日军100余人,击毁飞机24架,受到了上级嘉奖。
——选自朱仕朴回忆文章《抗战烽火》
3
戴润生与梁山歼灭战
戴润生
1916年生,江西吉水人,1930年参加红军。曾任军委步兵公略学校连指导员,一军团政委,一一五师团政委、旅政治部主任,十六军政委,南京军事学院副院长,志愿军十六军政委,海军七院政委,军事电信工程学院院长,东海舰队政委,少将,2011年逝世。
1939年8月初,八路军115师独立旅1团在鲁西梁山一带,全歼与自己兵力相当但装备技术优于自己的日伪军扫荡部队,被誉为八路军抗战史上的模范战例。戴润生时任团政委,是战役的直接指挥者。
……经过几小时反复激烈的搏斗,敌人死伤惨重,锐气大挫,龟缩在院内不敢出来。……(8月2日天亮后不久,便已经把残余日军逼到最后一间屋子里了)3营营长率领一个突击队,爬到屋顶,用刺刀和铁镐挖开屋顶,把一串串手榴弹投进去,随着日军嚎叫声的消失,战斗结束了。……清查结果,共计击毙日军400余人,伪军200余人,俘虏日军23人(其中4人是老百姓俘虏的)。……这场战斗,我们许多优秀的指挥员、战斗员,在这块不屈的土地上,为战胜民族凶恶的敌人,洒尽了最后一滴血,他们就像宇宙中灿烂的群星,永远放射出不灭的光辉。
——选自戴润生回忆文章《梁山凯歌》
4
刘克东与忻口抗战
刘克东
1918年生,陕北延川县人,延安通校第2期学员。1934年参加红军,1936年1月入党。历任17路军通信连副排长,陕西省委无线电分队长,军委三局纠察台台长,集中台领班,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3科科长,西北野战军通信科长。建国后任西北军区通信处处长兼西北邮电管理局局长,通信工程学院、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副院长。
我们电台就架设在靠近忻口镇山边离团部不远的一间破旧的小房中,有树隐蔽,便于防控。整个战役过程中,除夜暗阴雨外,从早到晚敌机不停地轮番轰炸扫射,特别是德国飞机,大家称它是“黑寡妇”,声音沉闷,盘旋低飞,给人一种恐怖凄惨的感觉,还扔下大块石头。为了隐蔽,我们整日不事炊烟,按参战人数由阎锡山的后方军需部供应特制烧饼。在这样艰苦残酷的情况下,我们与日军血战14昼夜,打退日军的嚣张气焰,全团官兵伤亡三分之二以上,所在阵地仍无一丢失。马革裹尸甚至连尸都找不到,只能留个烈士的名字。
——选自刘克东《忻口抗战中的一〇五七团》
5
欧阳文与平型关战役
欧阳文
1912年1月25日一2003年6月12日,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连指导员、团总支书记、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旅政治部副主任,支队政治部主任,旅政治部主任,师政治部秘书长,胶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纵队政委、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四十一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军政委兼中共粤东区委第一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公安部队政委兼广东省军区政委,解放军报社总编辑,军事电信工程学院政委、院长,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电子工业部顾问,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1955年授中将军衔。
25日拂晓,部队分别进入伏击阵地,等待敌人的到来,上午7时许,日军在飞机的掩护下,开始向平型关正面发起进攻,与国民党阎锡山的防御部队激战,日军侵华来,没有遇到强有力的抵抗,也没有吃过败仗,因此气焰很嚣张,气势汹汹,大摇大摆的前进。当敌人后续部队、汽车、大车向前开进的时候,我六八五、六八六两个团同时出击,像猛虎下山一样,向敌人扑去,在公路上同敌人展开了白刃格斗,敌人在我突然猛烈打击下,人仰马翻,血肉横飞,死的死,伤的伤,活着的就滚的滚,爬的爬,只顾保命。……这次战役,全歼日军精锐部队板垣师团二十一旅团主力1000余人,击毁汽车百余辆,大车50余辆,缴获了大批的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日军受到这次意外的严重打击,始知八路军的厉害,与国民党的军队大不相同。这次战役是抗战以来的第一个伟大胜利,从而打击了日军的疯狂气焰,提高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扩大了我党我军的政治影响。
——选自欧阳文回忆文章《奔赴抗日前线》
革命烈土
张露萍
1921—1945
中央军委通信学校第13期学员。
军委通信学校第13期是通信学校历史上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批,有甲班21人、乙班57人、丙班15人、高级班62人、补习班15人,分批陆续到达,张露萍是第三批从抗大来的。第13期学员入学时校址在富县督河村,后迁往保安,后又迁回延安川口。
1939年6月,张露萍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央军委通信学校结业,她学会了无线电收发报,并准备到抗日前线从事战地通讯工作。1940年,她执行任务时因身份暴露在重庆被捕,18岁的张露萍在狱中饱受磨难,可她顽强抗争,坚守住了党的秘密。
1945年7月14日,24岁的张露萍在贵州息烽营快活岭被杀害。
李白
1910—1949
原名李华初,曾用名李朴,化名李霞、李静安。1910年5月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中央军委无线电通信学校第二期电讯班学员,结业后分配到红五军团任电台台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全国抗战爆发后,1937年10月,李白受党组织派遣,化名李霞,赴上海担任党的秘密电台的工作。李白克服各种困难,负责上海党的地下组织与党中央的秘密电台联络工作,用无线电波架起了上海和延安之间的"空中桥梁"。
1942年9月,日军在对秘密电台的侦测中,逮捕了李白夫妇。日寇对李白施以酷刑但他坚不吐实,坚称自己是私人电台。1943年5月经党组织营救获释。出狱后,党组织将李白夫妇调往浙江,安排他打入国民党国际问题研究所做报务员。他化名李静安,往返于浙江的淳安、场口和江西的铅山之间,利用国民党的电台,为党秘密传送日伪和美蒋方面大量的战略情报。1948年12月30日凌晨,在与党中央进行通讯过程中被国民党特务机关测出电台位置而被捕。1949年5月7日,在上海解放前夕,李白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西电健在的抗战老将士
在西电
有这样七位老同志
他们曾经亲历那场
民族解放的伟大斗争
见证了中华大地
从苦难走向新生的历史进程
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但那份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
依然炽热如初
蒋炳煌
1945年5月
当359旅南下部队经过湖南湘阴时
16岁的蒋炳煌毅然参军
加入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杨支队
担任文书、宣传员工作
8月份部队北返
蒋炳煌被调入359旅旅部报务训练班
学习无线电技术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
他们边行军边学习
以膝盖当桌子
用大拇指当电键练习发报
铅笔短得拿不住
就用木棍绑着继续练
教员是旅部电台的老红军队长
这项被誉为
“千里眼顺风耳”的技术
为他后来的军旅生涯
打下了坚实基础
战争年代锻造了他严谨负责的品格
“一个错误就可能毁掉整个部队”
这份责任感伴随了他一生
1954年
25岁的蒋炳煌来到西电前身
张家口通讯兵学院
从此结缘65载
1958年学校迁址西安时
他全程参与搬迁
途中遇洪水还主动参加抢险
困难时期
他和同事们自办农场解决温饱
见证了西电从2000多人发展壮大
再到创造电子信息领域多个“第一”
从抗日烽火中走来的青年战士
后来成为
西电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人
用一生践行着革命军人的初心使命
雍新民
雍新民
1927年1月出生于安徽和县
1942年
年仅15岁的他
就参加了工作投身革命事业
1943年
他进入新四军七师
先后担任
文化教员和十九旅二营指导员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锻炼成长
解放战争期间
雍新民在25军73师侦察连担任指导员
参与了人民解放军的各项战斗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
他随志愿军入朝作战
在73师独立高炮营担任教导员
为抗美援朝战争贡献力量
他的英勇表现
得到了朝鲜人民的认可
荣获朝鲜人民政府颁发的
三级国旗勋章
回国后
雍新民继续在73师保卫科工作
后调至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保卫部门
直至1983年离休
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了一生
邓斌
15岁就投身革命的邓斌
1942年毅然参加抗日工作
担任如东新兴方妇女抗日会长
在苏北四分区学习工作中锻炼成长
后任华中军区被服总厂的
管理员、车间主任
年少的她
在烽火岁月中展现出
巾帼不让须眉的革命精神
解放战争中
她在23军担任电台报务员
用电波传递着胜利的消息
为人民解放事业默默奉献
40年革命生涯
从苏北抗日根据地到福州军区
这位女战士始终坚守初心
1960年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后
她在保密岗位和图书馆
默默耕耘17年
她用青春年华的烽火
和中年时光的汗水
在战旗与书香间
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忠诚
如今回首
她常说
那段峥嵘岁月是最珍贵的人生财富
刘惠
1943年入党后
在冀中抗日根据地
担任妇救会副主任
积极发动妇女群众投身抗战
作为冀中七分区电台学员
这位年轻的女战士
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上
学习通信技术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力量
从解放战争的电波传递
到新中国建设的通信保障
她先后在
六纵队电台
华北军区电台
十九兵团电台
担任报务员
后晋升为电台台长和师通信科副科长
40年的革命生涯中
这位老战士始终坚守在通信战线上
从抗日烽火到院校建设
用一生诠释了对党的忠诚
离休后
刘惠同志仍关心党的事业
她从15岁入党时的青春年华
到离休时的满头华发
用近半个世纪的奉献
践行着入党时的庄严誓言
张祥臻
1926年生于山东莒南的张祥臻
刚满17岁就毅然参军入伍
在抗日战争中投身革命洪流
加入鲁南685团成为一名战士
同年8月光荣入党
在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中
他从普通战士成长为班长
后调入山东兵站部
担任助理员、副连长
为前线部队提供重要后勤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
张祥臻响应党和国家号召
1951年毅然跨过鸭绿江
在志愿军后勤部六分部
担任干事、助理员
为抗美援朝战争贡献力量
回国后
他先后在浙江军区第十七预备医院
西军电无线系等部门工作
1966年转入西北电讯工程学院
担任党务工作
直至1986年11月光荣离休
这位从战火中走来的老党员
用40多年的军旅生涯
诠释了革命军人的忠诚与担当
从17岁参军到花甲之年离休
他始终保持着革命本色
刘松林
1929年出生的刘松林
16岁就投身革命
1945年初参加八路军豫西四支队
在卫生队担任看护工作
用一双稚嫩却坚定的手
为伤病战士送去希望
在战火纷飞中救死扶伤
解放战争期间
他转战湖北
在江南纵队一营卫生队任卫生班长
继续用医术为革命事业服务
1951年赴朝参战
在志愿军四分部14团25大站卫生队
担任司药
从太行山到朝鲜半岛
这位军医战士在战场上书写忠诚
1954年回国后潜心学医
先后在军医学校深造
1960年转业后扎根西电
在校医院默默奉献
直至1982年离休
37年革命生涯
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斑白
他始终坚守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
用平凡岗位
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徐江贤
1927年生于山西黎城的徐江贤
年仅17岁便投身抗日救国事业
1945年2月
这位朝气蓬勃的青年
在解放区黎城县八路军
台北村中心小学担任教员
用知识的力量
在敌后根据地培育着民族希望的种子
1946年9月
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此更加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信念
抗战胜利后
徐江贤同志继续为人民军队的现代化
建设贡献力量
先后在石家庄华北电专、军委工程学校
通信学院等军事院校工作
直至1985年9月光荣离休
从解放区的小学讲台
到军事院校的政治工作岗位
再到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的纪检工作
徐江贤同志用40年的军旅生涯
诠释着一名
老党员、老战士的初心使命
这位从抗日烽火中走来的老同志
用一生践行着
教育报国、忠诚履职的铮铮誓言
时光流逝,精神永存
一代代西电人
始终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
用他们的青春年华
书写了民族解放的壮丽篇章
用毕生的奉献
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铭记,是对历史最好的回应
传承,是对英雄最高的致敬
让我们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
让“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的精神
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永远闪耀
排版 / 周灿阳 何淋
编辑 / 王冠玉
责编 / 王 格
出品 / 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