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回响,是警醒后人的历史钟声;一世纪奋进,是照耀前行的精神火炬。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刻,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健在的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或其遗属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榆林市共有22人获此殊荣,目前4人已病逝,5人失去意识,身体健康的有13人。
连日来,记者深入榆阳、府谷、神木、定边、靖边、绥德、米脂、佳县等8个县市区,走访了这13位平均年龄94岁的老英雄,聆听他们的烽火记忆,感受他们的家国情怀。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一部活的历史教科书。
烽火淬炼报国志
“那时候虽然年纪小,但我知道,只有跟着共产党,穷苦人才能过上好日子。”清涧县92岁老战士刘旺祥语气坚定地说。 1943年11月,当抗战的烽火燃遍黄土高原时,这个父母双亡、年仅10岁的放羊娃毅然放下赶羊鞭,加入八路军,在位于延安的陕甘宁边区医院穿着不合身的军装当了一名勤务兵。
抗战老战士刘旺祥
在榆林这片红色的沃土上,像刘旺祥一样年少从军的不在少数:10岁的张春走进部队协助制造武器,12岁的谷裕加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3旅的骑兵团,15岁的曹增富成为佳县一旅独二营一连的战士……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这些少年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保家卫国的重任。
抗战老战士张春
抗战老战士王林征
“我走了就别想我,我暂时回不来了!”1945年,12岁的王林征离家参军时对母亲说的话,竟成了他与双亲的永诀。之后,故乡的窑洞和父母的身影,都成了这个绥德警备司令部司号员记忆里的剪影,在岁月里反复回放。
血色青春终无悔
抗战时期的艰苦条件超乎想象。神木市98岁老战士刘德华回忆道:“那时候,日寇的‘三光政策’让百姓苦不堪言。他们的武器好,但是我们不怕,更不能退,退了家就没了。所以,不交战时,我们穿着单衣薄衫、饿着肚子在寒冬坚持操练,在山里来回穿梭,就是为了增强战斗力,早日赶跑鬼子。”
抗战老战士刘德华
刘亚玲的舅舅一家被日军杀光、抢光、烧光,“所以我非常痛恨日寇!”这位95岁的老同志说起往事,依然难掩激动。1945年1月,她从神木来到延安中学读书,因为有文化,所以经常和同学一起教战士们识字,动员老百姓支援前线。正是这样的国仇家恨,让他们更加坚定抗击日军的决心。
抗战老战士刘玉清
更有不少老战士,在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后,又毅然踏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抗美援朝战争也相当艰苦,我们过了鸭绿江后还要徒步行军,后续补给物资经常中断,战士们受冻挨饿是常有的事。”府谷县95岁老战士刘玉清回忆道,“那时候支撑我们走过枪林弹雨、熬过艰难岁月的,是对最终胜利的坚定信心。”
山河同庆慰忠魂
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光明终于驱散黑暗。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时,谷裕所在部队正在陕北整训。“整个营地都沸腾了!我们年纪小,懂的不多,就是高兴,跟着老战士们庆祝。”说到激动处,老人神采飞扬,打着节拍唱起了革命歌曲。
抗战老战士谷裕
当时在延安的刘亚玲,穿梭在庆祝的人群中,举着火把,敲着脸盆,“喜得一晚上也没睡觉”。她后来收藏的一张报纸上,有一篇报道日本投降的文章,她逢人便指着配图说:“我就在这个人群里庆祝哩!”
抗战老战士刘亚玲
定边县98岁老战士李国春,曾于1943年在河南灵宝多次与日军作战。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后,他先是和人群一起庆祝,而后面对青山哭喊:“李怀科,日本鬼子投降啦!投降啦!投降啦!”李怀科是他的战友,在一次与日军的交战中,为了保护李国春而牺牲。
抗战老战士李国春
赤诚家风代代传
“共产党为啥好?因为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神木市94岁老战士刘林生简单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这些老战士、老同志共同的心声。
抗战老战士刘林生
这些老英雄不仅自己投身革命,还教育子孙延续报国传统。靖边县96岁老战士梁国华的孙子参过军,绥德县98岁老战士马耀权的3个孙子也都先后入伍,米脂县95岁老同志赵锦章的儿子、外孙均在部队服役多年,刘旺祥、曹增富、刘亚玲等老英雄的子孙中也多有参军报国的。 13位老英雄的家庭中,有27名后代参军入伍。
抗战老战士梁国华
抗战老战士马耀权
抗战老战士赵锦章
抗战老战士曹增富
为了让后人铭记英雄的故事,谷裕退休后出版了回忆录,还带着儿子自费筹建靖边红色收藏博物馆,收集、展出红色藏品2000余件。刘玉清则把自己18年的军旅生涯编著成《忆成长》《烽火岁月》等书籍,自费刊印,免费赠予青少年阅读。
13张面孔,一种信念。这种信念,是舍我其谁的担当、是对战友的忠义、是深入骨髓的爱国精神,更是对中华民族必将复兴的坚定信心。这些老英雄的记忆和精神,也将继续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记者手记
在历史的回响中,接过精神的火炬
走下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进平凡宁静的生活,他们用了80年。而我们,从繁华现世回望那段血色历史,只用了短短6天。
这6天的走访,是一次与时间的赛跑。我们面对的,是平均年龄94岁的历史“活化石”。他们的记忆是如此清晰,一道伤疤、一个名字、一场战役,都能瞬间将我们拉回那个救亡图存的年代。他们的情感又是如此真挚,提到牺牲的战友,多位老人瞬间老泪纵横,那哭声里,是刻骨铭心的战友情,更是对青春与生命的无尽缅怀。
本文记者和抗战老兵王林征合影
我们记录下的,不仅是13位老英雄的个人史诗,更是一个民族从屈辱走向复兴的集体记忆。从10岁放羊娃到保家卫国的战士,他们用一生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更令人动容的是,他们将这份忠诚化为家风,27名后代接力从军,让红色基因在和平年代依然滚烫。
本文记者和抗战老兵曹增富合影
采访已经结束,但记忆永不尘封。这些可敬可爱的面孔,他们身上的信念与忠诚,如同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需要我们代代相传,照亮中华民族的前行之路。
记者 郝彦丰 崔瑞妮
编辑 拓智慧 校对 强小强 责编 李治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