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协新近出台的《社会足球赛事活动赛风赛纪管理办法(试行)》,把民间赛事纳入了需提前30天报备审批和定期提交数据的管理范畴,这一下子把村超、苏超这样的草根赛事推到了风口浪尖,问题来了,谁有权管谁,这不是技术性细活,而是利益与场景的边界之争,江苏文旅站出来说苏超属于“文旅活动,无需足协审批,这一回,争议不再是学术讨论,而是现实冲突
先说场面,苏超并非职业联赛的缩小版,它更像城市活动与草根足球的混合体,主办方把赛事归入“城市文化消费季,强调的是城市品牌、文旅带动和群众参与,而非职业竞技的升降级体系、转会交易和长期俱乐部运作,这一点很关键,因为管理逻辑不同,监管主体也该不同,体育行政管理注重竞技合规和运动员资格管控,而文旅项目更看重活动安全、消费体验和地方形象,所以两者在定位上的分歧直接导致了谁该出手的问题
再看参与者构成,苏超参赛的多是业余球员,偶尔有前职业球员客串,但并非以职业竞技为常态,场均门票十几二十元,比起职业联赛几百元的定价差了好几档,这说明受众、商业模式和赛事影响力并不相同,你不能把一套适用于职业联赛的管理框架照搬到基层草根赛事上,否则会带来成本陡增、操作难度上升,甚至可能扼杀本就脆弱的草根生态
说到中国足协的形象问题,这不是新鲜话题,过去的低级错误和反腐阴影让其公信力受损,再把管辖权向下延伸,自然会被外界解读为“再次插手“权力扩张,球迷的反应里有情绪也有理性,大家担心的是过度集权会破坏现有的自主运作模式,尤其是那些靠地方资源和草根热情建立起来的赛事,确实有被“管理即扼杀创新这种担忧在里面
那么问题的关键在哪里,第一是法律与行政边界要清楚,体育赛事有国家层面的竞技管理需求,但地方文化和旅游活动也受文旅部门和地方政府职责约束,二者需协同而不是直接替代,第二是分级治理要有差异化规则,像苏超这种以城市营销和群众参与为主的比赛,应有简化、适配的监管办法,而不是照搬职业赛事的复杂报备流程,第三是信任与透明度需要修复,中国足协如果想扩大管理范围,得拿出更透明的操作细则和公平的执法记录,否则只会激化对立,徒增舆论阻力
有人会说,统一管理有利于数据整合和赛风赛纪,这话并不全错,数据上报确实能帮助监管和扶持,但问题是方式与节奏,强制性的一刀切只会把原本活跃的民间力量推到地下,监管应该有引导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温和路径,而不是一下子全覆盖,尤其在欠缺公信力的治理方主导下,抵触情绪会更大
从球迷角度看,这场争论充其量是制度与现实的碰撞,苏超的存在有其社会价值,它不是职业化进程的反面,而是基层足球生态的补充,能带来社区活力、培养兴趣和扩大足球文化,这些都是职业体系短时间内难以覆盖的部分,所以不该被管理条令吞噬,反过来,中国足协也有责任去思考怎样在维护赛风赛纪和不扼杀草根活力之间找到平衡点
结论很简单也很现实,管辖权不是谁喊得响就谁有理,江苏文旅的强调不失为一种保护本地赛事生态的合理主张,而中国足协若想介入,就要做到两点:一是明确法律依据与分级标准,二是提供差异化、可操作的配套措施,否则这场管辖权之争只会演变成官僚与草根的你来我往,最终受损的是基层足球以及那些本来热爱这项运动的人
短期内,期待的是对话而不是对喷,各方把刀砍向规则本身,而不是互相指责,更希望看到的是先试点、后推广的务实做法,别把治理当成摆谱的权力秀,也别让草根足球在规则的夹缝里慢慢被挤没,球迷需要的是比赛而不是无休止的行政争论,最终的答案应当是既能保障赛事秩序,又能保护草根活力,这才是对足球真正的尊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