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宇倒下的消息还是在社交媒体上先炸开的,一个18岁、身高2米26的女篮天才,在高原集训中突发头晕、脸色苍白、心跳加速,最后只能离队,新闻一出来,舆论原本应该是心疼小姑娘的身体状况,结果更多的声音却指向了一个更敏感的问题——中国女篮到底在练什么,为什么会把“高反练成新闻
这里不得不说,张子宇的身体条件确实特殊,超高个子意味着训练方式本来就该区别对待,运动科学早就有案例,特体运动员更容易在极端环境下出现状况,可问题是,这事放在国家队里,怎么听都该有预案,结果我们看到的还是老一套:一刀切的高原集训,标准动作就是封闭、加量、魔鬼式,每个人都要跑一遍,谁扛不住谁认倒霉
问题来了,张子宇只是第一个撑不住站上台面的,接下来会不会还有第二个、第三个,谁敢打包票呢,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球员的身体反应,更是整个训练体系的滞后,其实球迷嘴里的“荒诞剧,正是因为导演不愿意接受现代篮球已经变了
再看另一个细节,冉珂嘉在所谓“重点训练中受伤,这就更让人迷惑,中国女篮不缺控卫,宫鲁鸣还在强调李缘是未来扛旗者,那为什么还要对有伤在身的冉珂嘉加码训练,本来四川队还要打全运,这一下等于俱乐部和国家队的矛盾被直接摆到台面,说白了,职业化都这么多年了,大家心里都清楚,俱乐部养人,国家队用人,但不代表国家队有无限权力去消耗球员
讲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严格训练是必要的,高原环境确实能提高耐力,这句话没错,但问题在于,世界篮球早就不再靠这种“吃苦哲学来提升整体实力了,NBA、欧洲联赛都在走精细化、科学化道路,职业教练和团队会针对伤病史、身体构造制定不同的训练菜单,很少再用“集体上强度来证明谁刻苦,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女篮仍停留在四十年前的逻辑
拿个例子对比,李梦的成长就很说明问题,她不是靠国家队训练营跑出来的,而是在俱乐部体系里积累实力,然后走向国际赛场,被认可为女篮一姐,这件事本身就说明俱乐部的训练水准并不比国家队差,甚至在一些理念上更先进,问题反而出在国家队层面怎么整合这些已有的成果,而不是一遍遍拉去高原打一锅乱炖
更夸张的是,“一万次投篮这种标语级口号,到现在还能被反复提起,其实知道点门道的球迷都清楚,这种数量堆积带来的边际收益很有限,顶级球员需要的是在细节、战术执行和对抗强度上的针对演练,真正的国家队教练应该是整合资源、匹配战术的人,而不是每天喊口号、比谁练得更苦,说句直白的,库里和詹姆斯哪怕被叫到梦之队集训,也不可能被要求完成一万次投篮,他们只需要在短时间里完成体系融合就够了
所以,长期封闭集训到底意义几何,其实很多专业人士都心里有数,现在俱乐部训练科学化程度很高,体能师、康复师、技战术教练各司其职,球员每天都有高密度训练计划,国家队如果还在靠“拉练来证明存在感,就不仅是重复劳动,还可能演变成消耗和伤害,有点像90年代专业队那一套,换个壳子继续套用,问题是时代已经变了
此情此景,球迷们的质疑声就显得格外正常,一边是大环境要求向职业化、科学化靠拢,一边还是封闭—高原—吃苦这三件套,两种逻辑撞在一起,结果只能是今天这样尴尬的新闻,一个天赋异禀、未来可期的小姑娘倒下了,成了训练方式的受害者
最终还是要说一句,严格与否从来都不是检验教练水平的标准,科学与否才是,国家队的角色是“整合者,不是“重新培养者,宫鲁鸣固然有过去的功劳,但在这个节奏飞快变化的时代,如果还死抱着那点“传家法宝,最终失去的不止是球迷的信任,更可能是球员的未来
总结来看,张子宇的高反只是一个缩影,它勾出了更大的争议,女篮的训练方式是否跟得上时代,国家队与俱乐部的关系能否真正实现互补,中国篮球到底要走向现代化还是继续走回头路,这些才是绕不开的问题,也许事件过去后,宫鲁鸣和管理层依旧会坚称问题不大,但球迷心里其实都清楚,再多辩解也掩盖不了一个事实,中国篮球不能再靠“荒诞剧来苟延残喘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