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胆结石,多数人会想到“ 剧烈腹痛”,但临床数据显示,50%-70%的胆结石患者早期无症状。无症状胆结石像体内的“沉默隐患”,直到结石移位堵塞胆管、引发炎症,才会突然出现剧烈症状。
不过“无症状”不代表“无信号”。中国医师协会内镜保胆培训基地主任、四川结石病医院肝胆外科何明刚主任强调:“无症状期身体会释放细微信号,只是易被误判,及时识别能早发现结石,规避后续风险。”
别把“结石信号”当小病
3个隐匿表现易混淆
1、右上腹轻微不适
吃炸鸡、肥肉等油腻食物后,右上腹出现几分钟到2小时的胀痛、隐痛,休息后缓解,易被误判为“胃炎”“消化不良”。
何明刚主任解释:“胆囊位于右上腹,油腻食物刺激胆囊收缩,结石摩擦胆囊壁或阻碍胆汁排出,就会引发这种‘不典型疼痛’。若每月出现1-2次以上,别只查胃,建议做腹部彩超排查。”
2、餐后针对性消化不良
吃红烧肉、奶油等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后,频繁嗳气、腹胀、恶心,却吐不出来,易被归为“肠胃弱”。
“普通消化不良多与吃撑有关,而胆囊问题引发的消化不良,有明食物针对性,一吃油腻就腹胀,还可能伴随右上腹轻微牵扯感,这是关键区别。” 何明刚主任补充。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3、肩背放射性酸痛
右肩膀、肩胛骨下方偶尔酸痛,按摩后缓解,易被当作“久坐劳损”。但如果酸痛频繁出现,还常和吃油腻、右上腹不适同时发生,需警惕是胆结石引发的“放射性疼痛”。
从医学原理看,胆囊神经与肩背神经存在关联通路,胆囊受结石刺激出现轻微炎症时,疼痛信号会放射至肩背,多为隐痛或酸痛,因此易被误判。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无症状≠无风险
这些隐患需警惕
很多人疑惑:有结石为何没感觉?其实,胆结石暂时无症状,是因为结石未堵塞胆囊管、胆管,也未引发炎症,但“安静”只是暂时的,风险会逐渐累积:
- 结石增大、引发炎症:结石可能逐年变大,长期摩擦胆囊黏膜导致胆囊壁增厚,诱发急慢性胆囊炎,出现突发腹痛、发烧;
- 诱发严重并发症:结石移位可能堵塞胆管引发胆绞痛,甚至诱发胆心综合征、胆道梗阻、胰腺炎,严重时导致胆囊穿孔、腹膜炎,危及生命;
- 增加胆囊癌风险:长期存在的胆结石会提高胆囊癌发病概率,而胆囊癌早期隐匿、预后差。
早发现、早处理!
这样防住“隐形隐患”
何明刚主任结合多年临床诊疗经验,从“预防 - 干预”角度出发,为大家明确了两点核心建议:
高危人群定期查
出现过上述3种信号,或属于胆结石高发人群(40岁以上女性、肥胖者、长期高油高糖饮食者、有家族史者、糖尿病患者),建议每半年做一次肝胆腹部彩超。这种检查无创便捷,胆结石检出率超95%,能轻松发现“藏起来的结石”。
确诊后别忽视
一旦确诊胆结石,无论结石大小、有无症状,都需重视,切勿“没症状就不管”“结石小就没事”。务必在医生指导下做专业评估和治疗,治疗越早,越能避免并发症,保护胆囊功能。
“胆结石的‘隐身’特性易让人放松警惕,等出现剧烈疼痛或并发症时再重视,往往错过最佳时机。” 何明刚主任最后强调,多留意身体细微信号、做好定期排查,就能把风险控制在萌芽阶段 —— 早发现、早管理,才是守护胆囊健康的关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