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越南黎笋政府在中国边境的军事挑衅举动越来越多,中央鉴于边境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损害,决定发起对越自卫反击战。
内部决议通过以后,邓小平为了震慑苏联,还特意访问美国,在那里留下一句世纪名言:“小孩子不听话,该打屁股了。”
由此向外界透露中国接下来会有军事行动,而在决议出兵越境作战以后,委派谁当此次军事行动的总指挥,邓小平也是有着多重考虑的。
当时健在的开国将帅人数虽然不多,但还有大将粟裕、元帅刘伯承等人,不过邓小平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将此重任交给邓华。
毕竟邓华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还当过一段时间的志愿军总司令,有着越线和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
可当军委找到这位身经百战的开国上将,说明来意以后,邓华直接摆手拒绝道:“我很感谢国家的信任,但我不能耽误了国家的大事!”
那么,邓华拒绝出战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
一 出兵前的选将
在决定出兵越境作战,对越南进行军事惩戒行动的时候,我们的外部环境并不好,当时因为中苏外交关系进入冰点。
在中国北境,有着苏联的上百万军队,号称世界最强钢铁洪流,所以解放军的一线精锐部队都在北方边境线严阵以待。
因此上参与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是二线部队,并且由广州军区担任此次作战任务,这场仗如果打好了,越南的嚣张气焰就会被击垮。
不仅能给边境人民出一口恶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震慑外部敌人,可如果失败,中国通过几十年发展积攒下来的国际形象也会一落千丈。
到时候苏联也可能因为中国在越南战败的原因有军事行动,因为苏联此时已经和越南签订了合作条约,其实质就是军事同盟。
因此在决定出兵作战的时候,邓小平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访问美国,在冷战关系中寻找平衡,让苏联人认为中美之间已经达成协定,会“掺和”到这件事里面。
这种外交举动是十分有效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开打以后,苏联果然背弃了原本对越南政府的承诺,没有什么军事举动。
对越反击作战选将时,此时虽然开国将领已经陆续凋零,不过一部分名将还尚在人世,其中就包括开国大将之首的粟裕,以及号称军神的开国元帅刘伯承和元帅叶剑英等人。
这些将领在军事指挥上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粟裕,此时已经是第一代开国将领中名气最大,实力最强的军事指挥官。
不过邓小平思虑再三,还是决定不惊动他们,第一重考虑就是他们年事已高,对越作战过程中的军事处理工作十分繁重。
一旦累出点什么病,那就是最大的损失,其次就是粟裕、刘伯承等人在战争年代都承受了严重的伤病。
特别是粟裕,在早期作战的时候,还是冲锋陷阵的基层士兵,几次身受重伤,一直到建国以后,脑袋里还有弹片没能取出来。
会经常性的发生头疼病,严重的时候还会昏倒,如果拖着这种伤病去往前线,到了危急关头很容易失去指挥能力。
而刘伯承和粟裕一样,在1916年率兵攻打丰都的时候,一只眼睛受伤,晚年视力变得很差,已经到了影响日常生活的地步,同样无法承担作战任务。
邓小平思来想去,还有一位开国上将可用,那就是邓华,这是我军开国将领中能力十分突出的一位人才,可以说是军政全优。
二 点将邓华
邓华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抗美援朝战争,可以说是打满全场,每一阶段的战争中也都被委以重任。
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就连彭德怀都评价邓华作战勇敢、细心,为自己出了不少好主意,是个好帮手。
因此上在彭德怀回国治病的时候,邓华曾短暂的担任过志愿军总司令一职,能力是得到毛主席等人认可的。
并且对越作战,不仅是一场军事战争,还是一场政治仗,如果打得太轻,就起不到惩戒目的,如果打得太狠,也容易在国际上造成不好的影响。
邓华是军政全优的人才,能够承担起此项重任,可当军委的工作人员按照邓小平的意见,找到邓华的时候。
邓华没有怎么考虑就拒绝了,并且表示:“我很感谢国家的信任,但我不能耽误了国家的大事!”
眼见来人疑惑,邓华才详细解释自己不能带兵出征的原因,第一层因素就是能力上达不到现代化作战的标准。
邓华最后一次参与的战争就是抗美援朝战争,那个时候中国军队是以解放战争中打国民党军的方式对付美军的。
后勤补给线被炸的惨不忍睹,并且敌人的航空兵力造成的封锁和伤亡,都给邓华留下了很深刻的影响。
中国军队也是在这场战争中学习现代化战争的经验,战争结束以后,邓华原本也投入到了部队现代化的建设中。
可是没几年时间就被调离部队,到四川当了一个主管农机的副省长,从拿枪到拿起农具,邓华尽管不舍,也只能服从中央的命令。
这一转眼都过去近二十年时间里,在邓华不在军队工作的这段日子里,我军的装备和战术已经和从前大不一样。
如果让现在的邓华带兵出征,他自认为没有能力带好部队,其次就是邓华虽然没有和粟裕、刘伯承相比,没有严重的战争伤病。
三 拒绝的原因
但此时也已经年事已高,他是1910年出生的,到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的时候,已经是69岁高龄,身上的老年病有很多,健康情况也不能支撑他走上战场。
最后一点,就是邓华自认为自己没有彭德怀那样的实力,能够调动任意军队出兵越南,与部队配合不默契,到最后损失的肯定是国家利益。
结合这几点原因,面对中央军委抛来的橄榄枝,邓华最终选择了拒绝,可这并不意味着邓华会当起“甩手掌柜”,他向中央军委推荐了一位得力战将,那就是许世友。
这位少林寺出身的开国上将,因为习武的原因,身体情况要比邓华等老一辈开国将帅好上很多,并且作战经验丰富,在解放战争中战绩卓越。
还和邓华一样上过抗美援朝的战场,曾在1953年担任三兵团司令,率兵参加了夏季反击作战。
和平建设时期,许世友也一直在部队工作,特别是在此战中充当主攻部队的广州军区。
许世友已经任职时间长达六年,对那里的情况十分熟悉,广州军区的将士们也十分敬服。
中央军委考虑了邓华的意见,最后选任许世友和杨得志分别担任东线和西线兵团司令,从两个方向展开越境作战。
考虑到法军和美军前后在越南战败的原因,都是陷入到了游击战的泥潭里,中央军委并未将此战打成持久战,而是在不到20天时间内就完成了出兵目的,下令班师回朝。
许世友和杨得志带兵出征的时候,邓华关心前线的情况,特意跑到广州视察,但在返途病发,只能在上海住院治疗。
最终于1980年7月3日病逝,享年70岁,邓华离世之前叮嘱家人,让他们帮自己带话,感谢邓公还一直记着自己。
参考资料:
1、邓华(开国上将)——百度百科
2、英雄烈士谱丨邓华:南征北战勇无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 2019-09-03 15:34:1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