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情况:有人身份证上写“肖”,家里族谱却印着“萧”;有的同事签“闫”,老一辈却坚持说该写“阎”。
这俩字看着像俩姓,其实几十年前可能是一回事。
更有意思的是,还有人因为姓的写法,祖孙三代闹过“不是一家人”的误会,甚至全村人集体去派出所改回老姓。
这一切的源头,都要追溯到70年代那场没成功的汉字改革,二次简化字。
明明改革没坚持下来,为啥这么多人的姓却被改了?改了之后又为啥有人非要改回去?
扫盲催出来的“简化字”,为啥把姓氏“改乱了”?
上世纪70年代,中国的扫盲工作已经推进了二十多年,比起新中国成立时“农村十个人九个文盲”的窘境,情况好了不少,但基层还有不少人认不全字、写不对字。
当时的想法很直接:字越简单,大家越容易学,扫盲进度就能更快。
于是,在周总理的推动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开始琢磨“二次简化汉字”,目标是让汉字笔画更少、写起来更省事。
这不是第一次简化汉字了,1956年的“一简字”为啥能成?因为大多是从民间常用的简体字里挑的,比如“瞭解”改“了解”,大家眼熟,接受起来快。
可到了“二简字”这儿,问题就来了:常用的简体字早就被“一简”用得差不多了,想再简化,只能往生造、合并上靠。
当时定的简化规则里,有“特征替代”,比如“戴”字笔画多,就直接去掉复杂部分,写成“代”;
还有“同音字合并”:“萧”和“肖”读音一样,就把难写的“萧”换成简单的“肖”。
制定规则的人可能没多想:汉字简化是为了方便写字,可姓氏不一样啊,那是跟着家族传了几百年的东西,代表着血缘和宗族。
就这么“图省事”地改了,麻烦很快就来了。
当时没人明确说“姓氏不参与简化”,基层工作人员为了效率,登记户口、填教材的时候,都照着“二简字”来写
原本的“阎”成了“闫”,“傅”成了“付”,好多人的姓就这么在文书上“变了样”。
户口本上的“新姓”,成了家族的“心病”
1977年底,《人民日报》开始用“二简字”印报纸,第二年春天,教科书里也用上了。
这事儿很快就从纸面上落到了老百姓的生活里,最直接的就是户口本。
那时候办户口,工作人员提笔就按简化字写,比如河南郑州祭城镇北禄庄,村里人本姓“禄”,结果被写成了“录”。
山东济宁韭菜姜村的戴家,孩子上户口时被写成“代”,等发现的时候,户口本已经改不了了。
一开始大家没觉得多严重,不就是字变简单了嘛。可时间一长,问题就露出来了。
河南那个“录”姓村,到了祭祀的时候,族谱上写的是“禄”,身份证上是“录”,老一辈觉得这是“丢了祖宗的姓”,年轻人出去说自己姓“录”,别人还得问一句“是哪个录?”。
山东戴家更麻烦,爷爷姓“戴”,爸爸户口上是“代”,孙子出生也跟着写“代”,一家三代俩姓,逢年过节走亲戚,外人都搞不清谁跟谁是一家人。
这种混乱不光在民间闹心,连专家都看不下去了。语言学家王力就说,“姓氏是宗族的根,这么随便简化,是动摇了文化的根基”,他还跟周有光等23位学者一起写信,反对“二简字”的推行。
那时候,各地寄到有关部门的信也多了,都是老百姓反映“姓被改乱了”,希望能改回去。
可这时候“二简字”已经推了快一年,好多文书、档案都用了简化姓,想改也不是一句话的事儿。
改回去!
就在大家为“改姓”头疼的时候,1978年4月,国家突然宣布:停止在报纸、教科书上用“二简字”。
原来,“二简字”推行后,不光姓氏乱了,连日常交流都出问题:“副部长”写成“付部长”,有人以为是姓付的部长;“鸡蛋”写成“鸡旦”,老人看了都问“这‘旦’是啥意思?”。
到了1986年,我们干脆正式废止了“二次简化方案”,还重新发布了《简化字总表》,明确说“二简字不算规范汉字”。
政策是停了,可已经改了的姓怎么办?总不能让大家一直带着“不是祖宗传的姓”过日子。
2001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出台,里面专门提到“因为二简字改了姓的,可以依法恢复原姓”。
这一下,想改回老姓的人终于有了依据。
福建就有两千多姓“肖”的人,拿着族谱去派出所,证明自己祖上是“萧”,最后都改了回去;河北还有不少“付”姓,查了家谱后改回“傅”,说“这下跟祖宗对上了”。
为了方便大家改姓,派出所也简化了流程。
2019年,山东济宁韭菜姜村的45位村民一起申请改回“戴”姓,原本以为要跑好几趟,结果派出所专门派人来村里核对族谱,收集材料,5天就办好了所有手续。
村民戴大爷拿到新身份证的时候说:“活了快70岁,终于把姓改回来了,以后跟孙子说家谱,也不用解释为啥字不一样了。”
那几年,河南、河北、福建等地都有类似的“集体改姓”,都是为了让姓“归位”,找回宗族的根。
几十年过去,这些“改出来的姓”还在影响我们
虽说很多人改回了老姓,但还有些“二简姓”因为用得久了,慢慢成了规范。
比如“闫”和“阎”,现在字典里明确说“是两个不同的姓”;“肖”也成了常见姓,好多年轻人从小就姓“肖”,家里没族谱,也就没再改回“萧”。
这也算是一种“妥协”,毕竟用了几十年,硬改回去反而麻烦,不如就让这些“改出来的姓”继续存在,成了汉字里特殊的存在。
更有意思的是,这场“改姓风波”还带火了家谱修订。
以前不少人家不怎么重视家谱,经历过“姓被改乱”后,大家都开始找老族谱、续家谱。
尤其是“萧”“戴”“傅”这些受影响大的姓,很多家族专门组织人回老家查祠堂、找碑文,就是为了把“正确的姓”传下去。
有族谱研究者说,2010年以后,来咨询家谱修订的人比以前多了三成,不少人都是因为“姓的事儿”,才想起要留住家族的记忆。
到了现在,科技也帮着解决了当年的问题。
2023年,全国户籍系统新增了“非规范姓氏标注”功能,如果有人姓的是当年二简字改的,又不想改回老姓,可以在系统里标注“原姓为XX”,既不影响日常使用,也能把真实的家族姓氏记录下来。
这其实也是从当年的改革里吸取了教训:不管是改字还是办事,都得兼顾“方便”和“文化”,不能光顾着一头。
结语
回头看70年代的“二次简化字”,确实没成功,甚至给不少人添了“改姓”的麻烦。
但也正是这场风波,让大家明白:汉字不只是写字的工具,姓氏也不只是个代号,它们背后连着的是几百年的文化和宗族的根。
现在再看“肖”和“萧”、“闫”和“阎”,可能还是会有人分不清,但更多人知道了,这些字的差别里,藏着一段关于汉字、关于家族的特殊历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