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正面阻击与敌后周旋:国共两个抗日战场的作用应如何评价?

0
分享至

1938年4月,台儿庄战役胜利的欢呼声还未消散,李宗仁却不得不下令放弃徐州。在华北敌后,八路军一二九师正在夜袭阳明堡机场,摧毁日军战机24架。这是抗战初期两个战场并肩作战的缩影,却也预示了日后评价之争——究竟是谁支撑起了中国的抗战?

八十年来,关于国共两党抗战贡献的争论从未停息。一方强调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大规模会战,另一方则突出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持久周旋。

事实上,这两个战场如同抗战的两个拳头,缺一不可,只是在不同的阶段发挥了不同的历史作用。

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的主力和敌后战场的策应

全民族抗战爆发初期,日军来势汹汹,企图通过“速战速决”灭亡中国。这一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确实承担了主要作战任务。从1937年7月到1938年10月,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规模战役。

这些会战虽然最终多以失利告终,但也沉重打击了日军。据统计,这一时期国民党军队毙俘日军约25万人,自身伤亡超过104万人。台儿庄大捷更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首场重大胜利,歼敌一万多人,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则迅速挺进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了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的首个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一时期,敌后战场主要起战略策应作用,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共对日作战1600多次,毙伤敌6万余人。



战略相持阶段:战场主次的变化与转化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调整策略,对国民党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逐渐将主要兵力用于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

这一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积极性明显下降。1939-1940年间,国民党军队虽仍进行了一定抵抗,但已经不如前期积极。到了1941年后,更是“基本上没有对日军采取主动的战略或战役性攻势”,甚至出现与日军“互不相扰的休战状态”。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的主战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抗击了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到抗战结束时,共产党建立了19块抗日根据地,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



两种不同的抗战路线和模式

国共两党在抗战中采取了截然不同的作战模式和指导理念。

国民党实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不愿意实行民主、改善民生,不敢于发动和依靠人民大众。在战略战术上,国民党军队多采取阵地防御战,往往与装备占优的日军硬拼消耗,导致伤亡惨重。

共产党则主张“全面抗战路线”,强调动员和依靠人民大众进行抗战。在战略上,毛泽东提出了持久战理论,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在战术上,共产党军队以游击战为主,但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建立了正规军、地方军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战绩对比与历史评价

从歼敌数字来看,整个抗战期间,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共作战12.5万多次,歼灭日、伪军171.4万多人。国民党正面战场则歼灭了约53万日军。

但是,单纯比较歼敌数字并不能全面反映两个战场的贡献。正面战场虽然败多胜少,但通过一系列大会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为国家战略转移赢得了时间。敌后战场则通过广泛的游击战争,牵制和消耗了大量日军力量,使其无法全力推进。

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细节是:两个战场之间实际上存在一定的战略配合。如忻口会战期间,八路军在敌后开展游击战,袭击日军后勤线和增援部队,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



摩擦与协作:统一战线的内部矛盾

抗战期间,国共两党虽然有合作,但摩擦和冲突不断。1939年1月,国民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1941年1月更是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围攻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部队9000余人。

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努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特别是在皖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采取军事上守势、政治上攻势的策略,既团结了中间阶层,也迫使国民党统治集团继续坚持抗战,避免了统一战线破裂。



综合评估与历史定位

回顾十四年抗战,国共两党都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只是在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方式发挥了作用。

全民族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主战场,承担了抵御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进入相持阶段后,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战场,牵制和抗击了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

两个战场战略上相互配合,战术上相互策应,共同构成了中国抗战的整体。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中国抗战是怎样支持下来的呢?就是靠两个战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没有这两个战场的配合,抗战是不可能坚持下来的。”

历史告诉我们,抗日战争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结果。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中华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我们应该超越党派立场,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铭记所有为民族生存而牺牲的抗日先烈。

【参考资料】

《中国抗日战争史》,军事科学出版社

《论持久战》,毛泽东,1938年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青年报,2025年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之比较》,红旗文稿,2015年

《安徽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贡献》,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2025年

《全球视野下中国抗战的历史性贡献》,中国社会科学报,2025年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5年

《铭记抗战历史: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国担当》,川观新闻,2025年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何氽简史
何氽简史
拨开历史迷雾,还原历史真相!
1119文章数 11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