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走廊那头排排站的半大孩子,一个个猫腰撅腚往鞋上穿鞋套,套在鞋上鼓鼓囊囊,走起路来声音逗笑,活像一群小心翼翼踩过雷区的工兵。门一开,一股子凉飕飕的“机房味儿”扑面而来:那是精密仪器、崭新塑料和一丝若有若无特殊气息混合的味道。
门里门外,俨然两个世界,这不是啥行为艺术,是几十年前,学生踏进学校微机室神圣大门前,必须经历的过程。为啥非得穿鞋套才能进入微机室呢?
时光倒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脑这物件儿,在咱老百姓眼里,那真是非常昂贵的“大件儿”。1985年前后,一台最基础的IBM PC,售价能顶普通教师省吃俭用攒好几年的工资!九十年代,学校好不容易咬牙跺脚置办起一个微机室,里头那十几、二十台机器,绝对是全校的“眼珠子”。
它们被安置在铺着防静电地板的专用房间里,窗户常年拉着厚窗帘,室内看上去一尘不染,这一切,都是为了给这些娇贵的“电子脑瓜”营造一个安稳窝。
这些宝贝疙瘩,最怕啥?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头号大敌竟是咱脚底下天天踩的灰尘。可别小看这些灰扑扑的小颗粒,在精密的计算机内部,它们个个都是麻烦的制造者。
首先遭殃的是散热孔,机箱上那些小窟窿眼儿,是机器散热的命门。灰尘一多,像给机器捂了层厚毯子,热量散不出去,里头的芯片、电路板就跟着热得发烫。时间一长,机器反应慢吞吞,动不动就卡住不动弹,严重的直接烧坏零件“罢工”。
更麻烦的是软盘驱动器,那会儿存东西主要靠软盘,驱动器的读写磁头,精细得吓人,它和高速旋转的软盘片之间,空隙比一根头发丝儿还要细上几十倍!
哪怕一粒肉眼几乎看不见的灰尘卡进去,轻则读写数据出错,辛辛苦苦打的文章、编的程序说没就没;重则直接划伤磁头或盘片,整个驱动器就报废了。当年换个新软驱,又得花掉老师大半年的辛苦钱,学校能不心疼?
灰尘在干燥的机房里还特别容易带电,它们四处乱飘摩擦生电,一旦落到电路板上,就可能引起静电放电。那“啪”一下的小火花,对脆弱的电子元件来说伤害可不小,搞不好就给打坏了。机房里那股子特殊的“臭氧味儿”,很多时候就是高压部件工作时电离空气产生的。
明白了灰尘的“杀伤力”,再回头看那小小的鞋套,它的使命就无比清晰了,它是一道物理屏障,是守卫机房洁净的第一道,也是最关键的一道防线。我们每天在操场、楼道、教室里走来走去,鞋底就是最大的灰尘收集器和搬运工。
泥巴、沙粒、粉笔灰、纤维屑……全粘在鞋上。要是任由这些“脏脚”直接踩进机房,用不了几天,精心维护的洁净环境就得泡汤,那些金贵的机器就得遭大罪。
所以当年学校对穿鞋套这事儿,管得那叫一个严。门口有老师或者各班的班长把守,不套鞋套?门儿都没有!这节课就别上了,回班级自习去吧。老师一遍遍念叨:“脚抬高点,别蹭地!”“鞋套破了赶紧换!”
这看似繁琐甚至有点滑稽的规定,背后是学校得对这些“金疙瘩”负责,更是对来之不易的、能让学生触摸到未来科技火种的无比珍视。国家教委当时下发的文件里,就明确要求加强机房管理,保持环境清洁。这小小的鞋套,正是落实这“清洁”要求最接地气、最有效的手段。
时过境迁,技术奔腾向前。如今的电脑,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身价不再高不可攀,甚至玩惯手机的人都不喜欢用电脑了,装个普通的办公电脑一两千就能下来,而且机器本身也“皮实”多了。
硬盘保护得更好(虽然机械硬盘内部还是怕灰,但密封强多了),软驱彻底进了博物馆,被U盘、网络存储取代。尤其是现在大量使用的固态硬盘(SSD),里头根本没活动的精密磁头,灰尘的威胁小多了。
机箱防尘设计也更科学高效。电脑对灰尘的抵抗力,和当年不可同日而语。微机室门口那道“套鞋套”的独特风景线,也就渐渐淡出了校园。
你小时候上微机课也必须得套鞋套吗?这回知道咋回事了吧?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