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诗词三百首》,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自此至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十四年间,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抗战精神永载史册。时人的诗歌,正是这一光辉历程的重要见证。1944年,于右任在《破阵子·祝〈中华乐府〉》中写道:“作家当战时。”在战争年代,作家为什么要写诗?要写什么样的诗?这些问题,都可以从抗战诗词中得到解答。
《抗战诗词三百首》(江西教育出版社2025年出版)出版于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选取1931-1945年中以抗战为主题和内容的旧体诗词约300首,收录诗人150余位。十年前的抗战胜利70周年,袁行霈《诗壮国魂:中国抗日战争诗钞·诗词》(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和周良沛《抗战诗钞》(花城出版社,2015年)相继出版,编选了抗战十四年间记录中国人民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重要诗歌。《抗战诗词三百首》则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编选体例,并加入注释和解说,以方便普通读者理解文本含义,领会抗战精神。所选取的诗词,价值主要有三:
一、纪实价值:纪人与纪事
十四年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面对民族危机,诗人普遍萌生出直录时事,以诗纪史的创作自觉。因此,纪实性成为抗战诗词的突出特征。就题材而言,有纪人之作,也有纪事之作。
纪人之作,既有群像记录,也有个人特写。前者以退守四行仓库,掩护大部队撤退的八百壮士为代表,胡朴安《八百壮士歌》云“殿后告成终不弃,独与敌军相对峙”;胡怀琛《八百孤军》云“千秋壮烈垂青史,压倒田横五百人”;王蘧常《八百壮士诗》云“三军鼓早声如死,百战身犹力似生”,从对敌场景、战斗精神等方面,共同描绘出“八百壮士”的英雄群像。后者则聚焦于典型个体,如淞沪会战中保卫宝山的姚子青营长,其苦战殉国的壮烈事迹、忠勇精神,经林庚白《姚营长歌》、朱大可《哀姚子青将军》等诗记录,永存史册。再如第一位女兵作家谢冰莹,以女子之身奔赴前线,其事迹见诸黄炎培、柳亚子等人的赠别诗中。抗日战争的胜利,正是千万人的共同努力。群体叙事以杰出个人为代表,万千个体的事迹又共同熔铸成民族的集体记忆。
纪事之作,记录山河沦陷的屈辱,也记录浴血抗争的胜利。在“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后,都有诗人作诗纪事,铭记国土沦亡。如胡汉民《九一八》“辽沈十万户,痛哭秋风里”,以辽沈十万民众的悲怆,折射出民族危亡的集体创伤;又如马君武《抗日纪事诗》“卢沟桥外寇氛深,又报倭军逼宛平”,“又报”和“逼”二语,将卢沟桥事变后宛平城的危急情状绘于眼前。诗人笔下同样有欢愉之辞,庆贺来之不易的胜利,讴歌新时代的曙光,如记录平型关大捷的《闻第八军平型关捷》、记录台儿庄大捷的《闻台儿庄大捷喜赋》、记录鲁南大捷的《鲁南大捷美桂中将士》等。特别是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庆贺之作大量涌现,如于右任连作十首短曲,抒发胸中快意:“自由成长如何,大战方收战果,中华民族争相贺,王道干城是我。”这些诗篇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见证,既记录深重的苦难,更昭示中国人民不屈的斗志,辉映着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荣光。
二、情感价值:赞颂与鞭笞
抗战诗词是民族情感的结晶,蕴含深厚的情感底色,爱恨分明。诗人毫不吝惜赞颂的笔墨,讴歌抗战志士;也不惧于以笔为刀,鞭笞侵略者和卖国求荣之辈。
崇高的礼赞,献给浴血奋战的将士。《抗战诗词三百首》所选作品中,相当一部分为纪念前线将士而作。他们或立下赫赫功勋,如成功守住妙高峰制高点的方子珊,黄炎培为其作《妙高峰歌》,称赞他大挫日寇威势,振奋我方士气;或苦战殉国,如“七七事变”后坚守北平,牺牲于北平南苑一役的佟麟阁、赵登禹,时人有《佟麟阁殉国诗》《赵登禹殉国诗》称扬其名,歌颂两位将军为国捐躯,舍身成仁的气魄,“毅魄千秋聚,荣名一死多”“堂堂复堂堂,史书耀千古”。有些人甚至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但他们的精神仍通过诗歌而传颂,如熊希龄《题〈血染白山黑水记〉》纪念“九一八”事变后自发组织抗日的东北义勇军,“各舍身家争一掷,惟凭血肉当顽铁”,赞美他们舍身为国,无畏牺牲的壮举。又如叶圣陶题为“伤兵”和“难民”的两首《卜算子》,记录的都是战争中的无名之人,伤兵“谁耐闲消遣”“心急回前线”,难民“齐视死和生”“身份无分共一舟”,毫无颓唐气氛,反而充满了视死如归的战斗激情。面对日寇的铁蹄,四万万同胞众志成城,共御外侮。诗人对抗战将士的赞颂,尽融于淋漓的笔意中。
尖锐的批判,指向侵略者、投敌的宵小与不事作为的当权者。首先是对日寇的鞭笞,如叶恭绰《闻南开大学为兵火所毁》,声讨日军轰炸高等学府,居心摧毁中国教育的暴行;又如赖和《吾民》,记录日据时代台湾人民的艰难生活,借此批判罔顾民生的日本殖民统治。其次是对卖国求荣者的鄙夷,如马君武《三·卅纪事》,指斥以汪精卫为首的伪南京政府,嘲讽汪伪政权在侵略者前献媚邀宠的丑态。同时,还有对不事作为的当权者的讥刺。“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执行不抵抗政策,直接导致东三省相继沦亡。时人对此举多有抨击,认为国家主脑“岂能免于丧地辱国之罪”,这种愤怒与失望也表现在诗歌中。如胡汉民《九一八》,借古人典故,反讽如今的掌权者既无治世之能,又无复仇之志;又如王汝棠《沈变纪事三十首》感叹“鱼烂嗟何及,鲸吞只自危”,认为国民党内部的腐败,是致使国土沦亡的重要内因,这些诗句如匕首,如投枪,承载着诗人的凛然气节与家国情怀。传统诗学讲求“兴观群怨”,这一类诗歌就是典型的“怨诗”,讥刺时事,鞭挞罪恶,展现出文学在民族危亡时刻的批判力量与战斗锋芒。
三、文学价值:传统与革新
抗战诗词的文学价值,源于对诗歌传统的继承。就形式而言,是旧体诗词。不少诗人拥有深厚的旧学功底,如黄节、叶恭绰、章士钊、黄侃等,他们能熟练地创作旧体诗词,格律精严,用典纯熟。叶恭绰是清末举人,曾编纂《广箧中词》《全清词钞》。1935年3月,苏联将中东铁路卖给伪满洲国,该铁路实际沦入日本手中,叶恭绰得知此事,即以一首七律抒发心中悲愤。诗中几乎一句一典,连用经史,却不显穿凿造作,情词恳切。就主题而言,是战争与爱国。两者都是古典诗歌的常见题材,抗战诗词在描写战争、抒发爱国激情时,常会取用传统诗歌中的相应意象,如笳鼓、铙歌、羽书、旌旄等,诸如屈原、杜甫、陆游等爱国诗人,也常被借以抒发怀抱。抗战诗人还会模拟相关旧题,如《战城南》《从军行》《满江红》《破阵子》等。就创作意图而言,是“作诗纪史”的自觉。许多诗人都有意识地追摹杜甫,弘扬诗史传统,以诗存史,补史之阙。其中,有人积极投身抗战,甚至亲蹈前线,如李根源不顾年老体弱,奔赴滇西,指导滇西抗战。其诗记录了大量边地战事,被章士钊誉为“诗史”:“横绝险难篇,诗史了不疑。”有人隐居避世,以示不与日寇同流合污。如杨沧白在上海沦陷后,拒绝加入以汪精卫为首的伪政府。他虽不入政坛,但坚持以诗文记录时事,自称“虽不敢遽谓诗史,要非批风抹月比也”。可以说,抗战诗词的形式、题材与创作意图都深受古典诗歌的影响,其文学价值来自传统文化的滋养。
抗战诗词的文学价值,更离不开自我革新。“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抗战诗词紧跟时代的步伐,从传统中迸发出新的生命。按照李木庵的说法,就是“利用旧瓶装新酒,把旧体诗作为时代的号角,作为革命的投枪,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发挥它的战斗作用。”(李木庵《漫谈旧诗的通俗化及韵律问题——记“怀安诗社”二三事》,李石涵编《怀安诗社诗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形式上的新变,是其自我革新最直观的表现之一。诗人有意将诗词歌词化,以便广泛传唱,提振士气。如胡朴安、冯玉祥在记述“八百壮士守四行”时,都以长短句交错的形式来写作,节奏流畅,并由时人谱曲传唱。内容上的新变,是抗战诗词追随时代变迁的必然结果。在描绘战场、赞美英雄、控诉苦难等传统战争诗的内容之外,“救亡图存”成为诗人着力的新主题。“九一八”事变后,吴贯因收录爱国诗文,编辑出版为《国难文学》,其中有大量时人新作。以文字力量激发国人的抗敌热情,救国家于水火,正是他的编纂动机:“企借文字之力,以苏垂死人之心”“冀以哀痛之音,促同胞之自省”。“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难之下,民族认同感成为抗战诗词新的表现点。如郭沫若“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又如胡朴安以“民族精神”来歌颂四行仓库的守军:“此是民族真精神,中外人士争仰止”。张治中纪念殉国的张自忠将军时,将其作为“民族魂”的代表:“忠贞已足昭千载,我欲狂歌民族魂。”精神境界上的新变,更是抗战诗词自我革新的要义所在。传统的战争诗更多表现的是悲与伤,而抗战诗词的基本情调是悲而壮。(陈忻《抗战时期旧体诗词对古代战争诗词纪实性之继承》,《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即使面临国土沦陷、亲友也音书断绝的艰难境地,诗人笔下也透出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不见颓唐消沉,如李根源《探友》写道:“苍天应庇读书种,留撰平倭露布文。”昂扬的斗志、必胜的决心,是抗战诗词在精神上区别于传统战争诗的核心特质,也是抗战诗词能作为时代号角,鼓舞人民、激发信念的重要原因。积极响应时代的需要,因时而变,推陈出新,造就了抗战诗词独特的文学价值。
抗战诗词是十四年抗战间时代风貌的典型呈现。这些诗词不仅是一幅幅鲜艳壮丽的战争图景,更是一座座抗日英雄的精神丰碑,是国难之下四万万同胞不甘沉沦,奋起反抗的振臂高呼。八十年过去,声犹在耳。这些声音不会被时间冲淡,相反,它们将回荡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头,历久弥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