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感觉刘强东在中国商业世界里是个异类。
这不是不认同,恰恰相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
从个人的角度,从淘宝线上购物转移到京东应该有好几年了,其实并不是说京东购物做的就一定比淘宝要好,只是从男性购物者的角度,可能会更喜欢京东的直接、快速,而不是像女性消费者更偏好的淘宝那种“逛”的氛围。
这其实也暗合了公众对于刘强东的认知:简单直接更真诚。
在这个充斥着各种精致话术与完美人设的商业时代,刘强东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公众对企业家形象的预期。
他不总是得体,甚至屡屡引发争议,但奇怪的是,许多人仍认为他比许多包装完美的企业家更“真诚”。
这种真诚,不是一句简单的“接地气”所能概括的。
它可能是源于一种近乎偏执的价值观践行,一种把利益分配写得明明白白的朴素正义,一种即使在聚光灯下也藏不住的草根性情。
公众的第一个感知是,对员工,把“兄弟”挂在嘴边,也真敢分钱。
虽然他的“兄弟论”曾无数次被舆论嘲笑。
尤其是近年来京东的一系列人事调整,更被许多人讽刺为“兄弟变成代价”。
但我们可能忽略了一点:刘强东从未否认过自己是资本家,但他试图证明——资本家也可以是有温度的。
最典型的是京东物流的薪酬改革。
当刘强东在内部信中指出“京东物流连续多年亏损,如果再亏下去,融来的钱最多只能撑两年”,他做了一件极其不符合“精英企业家形象”的事:他把公司困境毫无保留地摊开给员工,并且宣布了一个决定:全员缴纳五险一金、取消劳务外包、提高基础薪酬。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哪怕公司亏损,他仍然选择把成本扛在自己肩上,而不是轻巧地“优化”掉快递员。他甚至直接说:“如果我们必须通过克扣员工的五险一金来赚钱,那是一种耻辱。”
这种选择,看似不聪明,却透着一股愣头青式的实在。
另一个大家熟知的故事是,刘强东曾在视察员工宿舍时发火:“这让我想起80年代南方黑心工厂的宿舍!我说过多少遍,京东不允许出现这种宿舍!”
随后他要求所有京东宿舍必须达到标准:每间最多住两人、工作满三年者单独一间。
他没有把这些写进公关稿,而是在一次临时检查中爆发了。
真实得不像是演出来的。
当然,你可以说这是为了企业效率或品牌形象。
但对比许多公司一边强调“家文化”、一边千方百计压缩人力成本的行为,刘强东至少愿意把“善待底层员工”作为企业经营的一项公开承诺,并且愿意为之付出真金白银。
公众的第二个感知是,对顾客,敢说“京东不卖假货”,也敢骂“谁卖假货谁滚蛋”。
刘强东对顾客的真诚,体现在一种近乎偏执的“品质控制”和“用户体验”上。
早在2010年,刘强东就曾在内部会议上放话:“京东只要卖出一件假货,就不是假一赔十的问题——是整个团队滚蛋的问题。”这句话后来被简化成那句著名的:“谁卖假货,我就让谁破产。”
在当时电商平台普遍依靠第三方卖家扩张规模的时代,京东坚持自营为主、控制物流的做法曾被资本市场质疑“太重”“太慢”。
但刘强东的逻辑极其朴素:如果我控制不了商品的真假和送货的速度,我就不能保证用户满意。
2015年,刘强东在接受采访时直言:“很多平台说他们也不愿意卖假货,是卖家的问题。那是扯淡!既然你开放平台,你就必须负责。”
这句话几乎是指着同行鼻子骂,但也因此赢得了一批厌恶假货、重视可靠性的用户,尤其是男性用户的信任。
甚至在他个人陷入风波、淡出公众视野的那段时间,京东的客服电话里依然录着他的声音:“我是刘强东,有什么问题请跟我说。”这种个人信用与品牌绑定的做法,极具风险,但也极具诚意。
他没有把自己藏在品牌背后,而是站出来说:有问题,找我。
刘强东这种将个人声誉与品牌质量捆绑的策略,其实也构建了一种“无限责任”式的商业承诺。在平台经济普遍试图通过“免责条款”规避责任的当下,这种近乎偏执的品质承诺反而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第三个感知是,对公众,从不回避自己的草根出身,甚至以此自豪。
刘强东的真诚,还体现在他对自我的强烈认同。
他从不试图把自己包装成天才或高人一等的形象,反而一再强调:“我就是从底层爬上来的人,我知道普通人需要什么。”
他每年会选一天亲自送快递。
尽管被很多人说成是作秀,但你会发现:他真的会送货上门、真的和顾客交流、真的和顾客合影。
这比起许多只会出现在财报会或慈善晚宴上的企业家,这种“下沉”显得格外粗糙,却也格外真实。
他在内部讲话中常用最直白的语言:“不要跟我扯那么多概念,我们就做一件事:把货又快又准地送到客户手里,别让人骂我们。”
他甚至公开表达过对“混日子的人”零容忍:“哪怕你是我的兄弟,我也只能请你离开。”
这种非黑即白的价值观,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显得过于简单,但却符合大众对“公平”的直观理解:能干的上,不能干的下,别玩虚的。
而最能体现他性情中“不包装”一面的,是他在明尼苏达事件后的一次内部回应。
他没有选择沉默或完全交由律师处理,而是在内部信中写道:“我自己也感到十分自责和后悔……无论如何,事发当天我的行为都给我的家庭、特别是我的妻子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没有否认事实,也没有逃避话题,而是承认错误并转向工作。
这种回应不符合危机公关的黄金法则,但却符合一个真实的人的情绪反应:做错了,认栽,然后努力回到正轨。
刘强东的公众形象构建策略本质上是“反精英主义”的。
在大多数企业家努力塑造“高大上”形象时,他却刻意强化自己的草根特质:宿迁口音、朴实穿着、直白语言。
这种反向操作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缺陷暴露效应”——适当展示不完美反而增强可信度。更重要的是,他成功将这种草根形象转化为品牌资产,使京东在拼多多崛起前的很长时期内,都是“品质实惠”的代名词。
为什么公众更愿意相信他?
刘强东的真诚,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的闭环。
他说“员工是兄弟”,于是给快递员交五险一金、建标准宿舍;他说“京东不卖假货”,于是坚持自营、自建物流;他说“我要对客户负责”,于是把自己的声音录进客服热线。
你可以不同意他的方式,但你不能说他在关键议题上言行不一。
这种简单、直接、甚至粗糙的一致性,恰恰是现代企业家中稀缺的品质。
越来越多企业家学会了说正确的话、做正确的事、展示正确的表情,但却很少人敢像刘强东一样,把利益分配、公司困境、甚至个人错误摊开来谈。
公众之所以觉得刘强东真诚,不是因为他完美,而是因为他可信。
可信不在于从不出错,而在于错了就认、对了就做、想要什么就敢说出来。
对刘强东来说,真诚是一种战略,更是一种本性。
刘强东的“真诚”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清晰的战略定位:针对草根群体、强调可靠务实、主打男性市场。但即便如此,他能坚持这套逻辑二十多年,甚至在上市后仍未被资本完全驯化,这本身就已说明问题。
在这个人人扮演角色、处处都是剧本的时代,愿意露出棱角的人反而更容易被信任。刘强东的真诚,恰恰来自于他的不完美、不精致、甚至不时失控。
他像你身边那个脾气不好但办事靠谱的老大哥:
他不会说漂亮话,但答应的事会做到;他可能会发脾气,但不会在背后捅你刀子;他爱吹牛,但也真敢把钱分给你。
而这,或许正是公众在内心深处对中国企业家的期待:
可以精明,但不能虚伪;可以强大,但不能欺弱;可以赚钱,但不能忘本。
从目前来看,刘强东未必做到了全部,但他至少让许多人相信——
他正在尝试。(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