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南北方差异大,第一批从南方跑到北方念大学的孩子感受最深,反过来也一样。可问题尖锐在于,这种差异里是不是藏着对学历的不同看法?
有些孩子生在南方,却为了读更好的学校、为了开眼界,咬牙去了北方名校,四年后再回到家乡,忽然发现局面尴尬。
本地普通本科的毕业生反而很吃香,就因为他们留在南方,而这些从北方回来的孩子却被晾在一旁,没人高看一眼。
“厦门,也不过如此”,母亲替北方211儿子鸣不平,凭啥找不到工作
人生真是一步踏错就步步被动,有的孩子不过因为读大学跨了省,回家乡就撞见另一番景象。最近一位厦门家长在本地陪儿子参加人才市场的大型见习招聘会。
原本觉得厦门经济发达、眼光理应开阔,可半小时不到便彻底失望。人才市场的摊位按理说是给应届毕业生的福利。
他却发现当地老板和HR对多数名校根本没概念。孩子毕业的学校在他们心里分量十足,名牌211里稳居前三甲,父母说起时底气十足。
后续揭晓,儿子读的是北京交通大学。可尴尬来了,北交既非上交也非西交,不上不下的位置让现场HR直接追问北交到底算985还是211。
得知只是北方211后,招聘人员竟说他们没有面试权限,只有公司副总才能见这孩子,让他回去等消息。
母亲当场窝火,难道北方的大学到了南方就该受这份冷遇?其实这位母亲的认知本身就漏洞百出,业内人士一眼就能挑出毛病。
首先,北京交通大学在任何榜单里都排不到211所谓前三甲的位置,她的夸口明显过头。其次,她有意无意回避了儿子的具体专业。
可见专业并不亮眼,才闭口不谈。爆料网友之所以门儿清,是因为自己就挨着兰州交通大学,交通类专业的就业率实打实地摆在那儿。
而北交大的同类数据反而不如兰交大,问题显然不在学校名气,而在专业冷热。再者,真正认可某所学校的单位通常直接进校内部招聘,流程低调。
外人根本看不到。北交大的毕业生如果连个内部校招名额都没拿到,只能回流家乡参加大型见习招聘会,本身就说明他在本专业里排名并不靠前。
还有一种更棘手的可能,孩子北方毕业后执意回南方家乡求职,那就更吃亏了,毕竟在厦门本地,只要能考进厦大,就业认可度普遍高过北交大。
况且这位母亲的认知,早就跟高校真实的就业节奏脱节了
她觉得厦门就业市场落伍,倒也不能说全错,根源在于她去错了场合。
北交大的学生跑到那场招聘会,现场企业连自主招收一名211本科生的权限都没有,可见这场招聘会的成色有多低。
真正优质的单位大多带着明确指标提前进校招兵买马,根本不会在社会上搞广撒网式的海选。
此时,真正的明珠早被细密的渔网提前打捞干净,哪里还会流到公开市场上?就像相亲时常说的那句老话,高质量的男生极少在市场里长期流通。
家长急得团团转,觉得孩子这么优秀,理应遇到伯乐,厦门的就业市场甚至应该为儿子专门撕开一条绿色通道。
说到底还是把孩子实力想得太满。最好把视野再往外推一推,不是每个名校毕业生都能一路顺风顺水、扶摇直上。
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许多人对自己的估值和社会对他们的定价压根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自己究竟有没有拼尽全力,自己心里最清楚,而不是靠父母在旁鸣鼓喊冤。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